决定未来的不是过去,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带着一个昂贵的碗在道路上行走,但因为在行走中老人没有注意脚下,摔倒在地,碗碎了一地,老人在路人的扶持下站了起来,老人对路人道谢后,便继续向前行走。
路人诧异的问:“老先生,你的碗打碎了呀?!”
老人答:“对呀,碎了一地。”
路人问:“你不在乎吗?”
老人答:“碎了也就碎了,时间不能倒流,我还是关注前面的路程吧”
路人问:“你不难受吗?”
老人答:“不,我很开心。我刚才摔了一跤,却没什么事,曾经我的朋友也摔了一跤,然后他就去世了,说明我的身体还是不错的。”
老人又说:“而且由于我刚才没注意脚下摔了一跤,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注意我的脚下,那么我就更加安全了,这也很不错呀!”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讲过:世界是好是坏,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你自己。世界是客观的,而好坏是主观的,如果我们能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看待“坏的过去”,那么坏的也能变成好的。
请让我在重复一次开头的话: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过去,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如果我们认为未来是由过去的我决定的,那么这将是悲哀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未来无法改变。
真的无法改变吗?我们之前讲过“反脆弱的概念”以及“世界复杂性概念”这里我们就不与赘述。总之,“无法改变”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过去并不决定未来。
如果我们坚持所谓的“决定论”,那么这也是不理性的。“决定论”意味着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那么未来的我也无法改变,这不仅是负面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这说明错不在我(现在的我),错的是过去的我,我们总会为了避免改变(是的,人惧怕改变,这个后面再讲),而说出:“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我就不会这样”等这种语言,这种话除了安慰自己,毫无作用。
我们惧怕改变,因为改变会伴随着挫折,例如:努力期间的痛苦、努力之后仍然失败等等。因此我们为了不去承担改变后可能伴随的挫折,我们便会编造出一个好的理由,而又有什么样的理由好过于“失败的过去”呢?
回到故事中去,老人面对摔碎的碗,他当然可以责骂“道路不平”,并让这个“过去”伴随他的一生,但他没有,因为过去就是过去,悲伤毫无意义,后面要走的路才有意义。
古人讲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失败是正常的。但古人也讲过:“不二过”,错误不犯第二次。成功的人,他们用乐观看待失败,在失败中获取教训,并带着这种教训看向未来,他们怎么能不快乐?不幸福?
过往并不决定未来,决定未来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它,而这个“我们”便是——此时此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