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很多人愿意普通,还有一部分人感觉自己就是普通人,这种普通是认知不够还是本来就这样呢?
甘于普通一生,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结论,大多数人的普通是一种无奈,但是绝对没有人心甘情愿的普通。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每个人心理本质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生的本能,“力比多”,另一种是死的恐惧“攻击力”组成,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人的一出生是一种自恋状态,就是所有的婴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只要哭就有吃的,只要哭就有人来哄,这是人都最早生的本能,称为“原发性自恋”这是生命的本质。
在后期因为婴儿到了幼儿逐渐的他认识到除“我”以外的客体,包括父母,兄弟,等外在的一切都是客体,这也就是环境意识,这个阶段就是形成继发性自恋的过程。
那么自恋是什么呢?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凭什么自我肯定,就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肯定,环境等一切的肯定态度,都会建立自尊,自信等正面的的自恋情绪。既然存在正面,也会有负面的,被忽视,被否认,被批评,这些因素就会产生自卑,自怜等负面自恋情绪。这就是人格的大致形成过程。

既然有生的渴望,也就是对外界的爱,对自己的爱,那么这些爱的基础来自外界的对比,也就是每个人都在对比中成长。因为客体关系,所有人形成一种对比的潜意识思维。这种思考可以说是基因遗传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是缺失的。
大部分的心理形成其实都源于这种对比的意识。这是人类的本能意识,也是人类之所以生存更好的必要条件。
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对比看谁能活下来,用壮大族群,研究生产来促进族群的繁衍,到了现代,人类的群居形成,内部竞争机制一直存在。更好是每个人的追求。
所以自恋行为就是更好的心理基础,没有一个人不想更好的,所以“大多数人甘于普通一生在心理学中”根本不存在,只要人活着就想要更好。
大多的跟与普通只是现实中的无奈,不要说对对比心怎样的不对,这是生存本能,没有对比心的人不存在,这不以谁的意志为准则。
大部分只是理智型的隐藏了这部分本能,不管多大的领导,多么高尚的人格,都没有自我消灭本能的能力,只是更好的隐藏而已,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
没有一个普通人想要普通,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对普通,因为一切的不普通都来自于对比,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生命考试。

很多人讨厌考试,有些人喜欢考试,但是每个人不得不考试,人生面临的就是一次次的考核。即便是你不想靠,但是生下来就进入了考场。
从基因开始对比出生的家庭,对比学习成绩,对比另一半的优秀,对比家庭财务状况,对比孩子的优秀程度,对比中年的成就,对比工作的条件,对比老年后的生活,这不是你想不想比的问题,因为这一部分的能力根本你自己就控制不了。
因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存本能被很好的掩饰,但是不能代表他不存在。
你就看看彩票店的销量,你就看看网络的看热闹的看客,就知道说的很多都不是真的。即便是自己想做好的,都没有办法指挥自己。
所以每个人只能掌控自己20%。大部分人都不能掌握80%的自己。
不信你就试试,你看一本书你记住他的40%试试,反过来,你看一本小说,尝试不记住他试试。你就知道自己根本掌握不了自己。这才是真实的每个人。
所以学习心理学,就是更好的把握自己,谁能掌握自己越多,那么成绩就会越好,就越是从不平凡中挣脱出来。
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一批人,最有成就的也仅限于掌握自我的50%以内,这里的自我,就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叫做“潜意识”
学习心理学,更好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掌控自我,才会在人群中有不普通的可能,即便是普通的物质生活,也会生存的比其他人更好。这就是心理学。一门人类研究自己的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