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史自序

在2022年的岁末,由我们几个平凡的普通人写的个人史终于要呱呱落地了。这本书的问世首先要感谢如小瓜、吴金岭以及日课相关的工作人员,是你们对普通人的在意,才有了这套书独特的创意和上乘的质量;也是你们的在意,才促使我对我微不足道的人生有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回顾。

这次书写的主题是个人史。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短暂的人生里有很多灰暗的区域。我对群里的文友,包括编辑,在写作之前都是陌生人。是否有必要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完全暴露呢?这就涉及到文学的本质,虽然文学里可以有假语村言,可无论如何,你是在表达着自己。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不管是什么形式书写,文学(包括其它种类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即隐秘又公开的自我表达,各种技法、形式都是自我表达的手段。那些给我强烈冲击的画作,那些让我久久回味的小说,首先都是因为它们让我感觉到一颗颗无比赤诚的心——即使这赤诚有时表达的是深不可测的灰暗。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唯有真实的表达才能打动人心,当一个艺术家失去自我表达的能力时,他/她在艺术上就死了。真实表达这种方式让我对这个苍凉而温暖的世界保持持久的凝视。

如今文学的没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信息泛滥、媒体争鸣的时代,码字只能由八十年代的无限风光被灰头土脸地逼退到角落边缘——文学成了一种在角落里的书写。福柯认为话语实践和权力密不可分,那对瑟缩在一角的文学,我们应该知道当今的它是柔弱的,就像卡夫卡的眼神。而正是在角落里书写的状态,让文学脱离了权力和名利的纷扰,让它回归了它原本的意义。弗吉尼亚•伍尔夫“向内心看”的主张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领域。事实上,注重内心的发掘与20世纪的文学发展密不可分。在这个清冷的角落里,读者寥寥,寂寞怂恿我置许多文学理论和评判标准于不顾,理直气壮、无所顾忌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我可以旁观缤纷中的落寞,繁华中的衰微;可以毫无顾忌地观世态人情,抒一己之意。在写作中,那个实际上不值得珍视的自己斗胆放到了和世界同等重要的位置,我惊讶于自己的卑污和纯真、虚伪与诚挚,多重自我在这里无可遁隐。透过自己的文字,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变化着,并将最终和无常的命运形成一种深情的理解和妥协。

当然真实表达也会带来自我暴露,带来别人的说三道四。这都是因为我们靠得太近的缘故。米开朗基罗在画美第奇纪念堂时,有人责备他所画的人和真人不像,米开朗基罗回答说:“千百年后还有谁知道像不像!”同样,当速朽的我烟消云散时,有谁还会对我这个人品头论足呢?文学是速朽的我们留在无限辽阔的世间的飞鸿指爪,在广袤的宇宙中发出微弱的信号,等待着遥不可及的呼应。到那时,如果有人还会看看我的文章,并由此了解这个无边世界的一个微小侧面,我会对你存着不可言说的感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