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我思故我在65/1000学习成长61(2h)
曾国荃性子倔,脾气躁,谁的话也不听,年轻时连大哥也敢叫板,后来带领湘军功成名就的过程中,越来越听曾国藩的教导,而且只听他一个人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攻克天京那场大的考验。
清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曾国荃率领两万湘军,孤军奋进,一气攻到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城下。远在苏州的李秀成受洪秀全的将令,率二十万大军紧急回援,在雨花台把曾国荃包了个饺子。
因为他是孤军深入,只能给大哥写信求救,让曾国藩紧急派兵增援他。
可是曾也很为难,各嫡系都在各方战场,清政府的绿营兵他调不动,别人巴不得坐岸观火,要他曾家兄弟的好看。
于是他给弟弟去了一封奇怪的信。并不像解决问题的信,还真的解决了问题。
信里把曾国荃数落了一顿,怪他孤军深入。当然也体谅他,提出了他解决问题的办法,靠自己,稳着。
搁着旁人早就骂娘了,亲弟弟不帮忙就算了,还说风凉话,靠自己管用的话还用向你求救吗?
更奇怪的是曾国荃接信后不但没有埋怨大哥不派兵,还真的把靠自己当成解决问题的办法。深挖狗,广积粮,扎硬寨,准备打死仗。并给大哥回了一封信,稳扎稳打,机动则发。并且也没有想办法突围啥的,那么他的湘军在天京城下的命运到底如何?
先放下这个疑问,看下曾国藩的这个办法到底有什么内涵,为什么他对“稳”字情有独钟?
这就要提到曾国藩的经历了。想当年他办团练,办湘军可谓一波三折。即便他是经过湖南多方面多次邀请,皇帝下旨才办团练的,出山之后自信心爆棚,行雷霆手段,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夫;同时越俎代庖,试图把不归他管的绿营进行统一调度和训练。刚开始巡抚张亮基支持他,绿营没办法,后来彻头彻尾的文人骆秉章来了后看不惯他的手段,不支持,于是绿营哗变,曾差点搭上老兵,寻求骆的支援时还被数落了一顿。
于是曾打脱牙和血吞,带领一千团练负气离开长沙出走衡阳。来到衡阳后他没有想着报仇雪恨,如何卷土重头,而是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自己在长沙办团练的错误,只有一个词,急躁。他并没有对自己的事业与人生信仰产生动摇,只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方法和处事风格有很大的问题,太浮躁了。一浮躁,心态就坏了,心态坏了,事情就砸锅。反过来亦是同样的道理。事情办得不好,说明心态不好,心态一出问题说明焦躁,浮躁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在衡阳得出一个总结前半生,指导后半生的观点 稳。
经历过长沙之败,反思出焦虑误事的的曾国藩,立即以前二品兵部侍郎,湖南团练大臣的身份,纡尊降贵的去结交品级远不如他的衡阳知县,这跟他之前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跟衡阳当地的名士商户打好关系。
以至于后来衡阳县令不仅挪用本应上交朝廷的税赋十万两白银帮他初建湘军,还给他划了一片风水宝地作为演武场,湖南各界人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片和谐,天时地利人和。即便这样,也一样的小心翼翼,不敢盲目和嚣张。
在衡阳湘军水陆两师人数扩张为17000多人。后来战事出现危机时湖南官场乱了套,纷纷请求他出兵守卫湖南。
一般人感觉扬眉吐气的日子来了吧。曾不为所动,仍然一如往常的低调。湖南官场看请不动曾,就向咸丰打小报告,于是皇帝下令让曾国藩出山应战。长沙官场松了口气。
没想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越俎代庖,喜欢雷霆手段的曾不仅客客气气的拒绝了湖南官场,还和和气气的拒绝了咸丰的圣旨,说是没练好,这时候出兵就前功尽弃。
咸丰才不管曾是借口还是求稳不求稳的,第二道圣旨又下来了。磨磨唧唧,推来推去好几月的时间,直到第四道圣旨下来后才衡阳誓师,把湘军拉出来,取得了湘潭战役的胜利,湘军才从此高调登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为什么在第四道圣旨的时候就出山了,不求稳了吗?
不是,原来他不出兵一来是抓紧时间训练新兵,二来是他不知道太平军回攻湖南的兵力有多少,不清楚虚实,到第四道圣旨的时候,他终于了解了太平军的虚实。太平军攻下湖北后,主力打南京去了。后来在南京建都,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守湖北的人不多,而攻湖南的则是从守湖北的人马里面分出来的五千多人,因而力量薄弱。而湘军有17000多人,因此实力雄厚。
看到希望后曾出山一战获得湘潭大捷,二战反攻湖北,三战取得武昌大捷,取得了清军对战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前所未有的胜利,这奠定了曾和他的湘军不可动摇的位置。
因此从曾创办湘军的稳字诀中可以看出几点内涵。
第一 要有稳定的做事环境,发展环境。
对比长沙和衡阳就可以看出来了。《三国演义》里有段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刘备投靠曹操,曹操借酒试探刘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借筷子掉掩盖过去了。其实曹操那有那么笨,本也想杀了刘备的,只不过手下的第一号谋士郭嘉劝阻了他。说他想得到天下,就要广纳天下英才,需要有一个可发展的人才观,唯才是举。刘备来降这件事影响很大,搞不好杀一个刘备事小,破坏了人才储备环境事大,没有平稳的,稳定的,良性的好的环境,谁来呀。于是曹操宁愿最后放虎归山也不肯破坏自己团队的人才环境。
第二 要有稳妥的计划和策略。
曾国藩刚开始在长沙栽大跟头主要是他只有一枪热血,没有稳妥的计划和策略。在衡阳营造外部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内部建立湘军的鬼哈和思路,谋定而后动。
第三要有扎实的行动基础和稳健的行动风格。
曾虽是理学大师,儒学大师,但学术界却大多把他归类为晚晴实学的代表人物。实学最讲究实用,现实的功效,要讲究实践效果,扎实的行动基础和稳健的行动风格就是必须的。
很多人把稳健的行动风格同创新的探索精神对立起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推崇冒险精神,并把它同干预专营的投机精神等同,大错特错。虽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然而时机只是一个点,而机会往往是一个段。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准备,再好的机会也会消失。
曾国藩带兵打仗虽然认为兵者诡道也,他从不投机取巧,他的治军策略是扎硬寨,打死仗。在军事上,比起进攻,他更注重的是防守,具备任何情况下岿然不动的胆略和气度。所以给他弟弟的方法就是稳字。
那么这个稳字做起来效果如何呢。
李秀成二十多万大军围困整整四十六天,竟然没有攻克曾国荃修筑的环形壕垒,李秀成撤围而去,曾国荃逃过灭顶之灾,在金陵城下站稳了脚跟,三年时间里坚守稳扎稳打,机动则发,攻下天京城,成就了一时功名。
后来曾国藩感慨之余送一副名联给曾国荃,上联是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下联是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简化字稳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急,有人认为是要急着办。繁体字穩右半边的原意是用手捧住心,捧住口的意思,遇事谨慎,有条有理,不轻言妄动,所以以禾苗的禾为部首。
禾苗是怎么生长的?
非得不知不觉,不急不躁,不徐不慢,稳稳当当才行。
急了就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来自《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by kid 3/27
这节对我来说是极有教育意义的一课。我的性子很急躁,面对一些很折腾的事情往往很烦躁,导致心态不稳,因此很容易把事情搞糟。看见别人遭遇到那种纠缠的事情也是看不下去,没有太多耐心。现在正在修炼自己的性子,一直在磨,知道自己的位置后也就无所谓了,我感觉都快修炼到呆若木鸡的地步了,这是不是钝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