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爱读书的人。
有的人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的人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感,觉得再不充电就被社会淘汰了;有的人读书是职业需要;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刷学历。
然而读书真正的意义在我看来,是为了让人生体验到更丰富的维度。
当我在看一幅画时,我看不出梵高和清华美院大一学生谁的水平更高,我也不知道达芬奇和他老师合作的画里面,为什么那只小狗就是达芬奇画的。当我在听音乐时,我不知道古典音乐到底要听什么,除了说旋律好听以外,我甚至都没有一个不同的词汇来赞美贝多芬。如果说能够欣赏艺术的眼睛才是真正的眼睛,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才是真正的耳朵,那么我可以说是即聋又瞎的。
人的一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生命体验,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生命体验的xy坐标,而后者其实比前者要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有层次。
每个人能体验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画家的眼睛里一定充满了结构和色彩之美,音乐家的脑海中一定时常回荡着各种美妙的音符。
下面请划重点:读书可以让人在较浅的层次上领略一番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读书不能让你真的体验王阳明龙场的顿悟,不能让你真的理解玄奘十几年取经之路上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饱满,但是你至少知道了原来别人还有过这样的一生。
虽然这种人生体验确实处于较浅的层面,但是读书贵在速度快,单位时间摄入的信息量远高于其他任何形式。尤其是掌握了好的阅读技巧,譬如比较阅读的方法之类的,可以让人短时间大量吸收信息。
最后,说一点关于听书的弊端。听书的最大问题是节奏问题,就像在跑步机上,两条腿必须以跑步机的速度机械的运动。听书就像是思维跑步机,然而当信息大量涌来,大脑需要在感到重要的地方停留,来进一步加工及深度思考,就好像贾岛在月下“推敲”一样,反复品味,仔细揣摩。
这种深度思考的价值具体来说,是把新的知识跟老的知识和生命体验建立连接,以增加原有知识和生命体验的厚度。建立了这种连接的知识才能成为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现在很多人在反对知识碎片化,或者碎片化阅读,本质上就是因为离散凌乱不成体系的知识无法跟已有知识建立连接。而听书中,虽然知识可能是系统的,但由于思维被架到了跑步机上,没有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这种连接还是无法建立起来,从而非碎片化的学习反而跟碎片化阅读一样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