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的《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和昨天看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在父母应当学会放手这个观点上是一致的。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帮孩子去做选择。这本书更多是从脑科学出发,以及应当如何做上面做了阐述。
作者用了一整章阐述了慢性压力是如何对大脑产生消极影响的,可以简单总结为:持续不断或者频繁的压力刺激,会对大脑产生毒害作用。正向、或者有缓冲的压力在正确的引导下,是可以帮助增加孩子的受挫力,以及战胜失败的信心。而“有毒的”压力会击垮人的意志,陷入无法控制一切的错觉中,从而导致抑郁的产生。控制感是治愈抑郁的良药。这一点对于家长的启示是,不要事事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积极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大到大学考什么专业。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事事越俎代庖,不仅害了孩子,也会累垮自己。
比起放纵型父母或者控制型的父母,做一个“顾问型的家长”,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首先,大脑喜欢顾问模型。就好像我们左右为难时,更喜欢有人提供意见,可以帮助我们做决定,而不是直接帮我们做了决定。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使用的,让孩子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建立起应对压力的回路,那么在压力来临时就能快速回复。如果每次出现问题都是家长替他解决,在他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被一个小小的挫折压倒。
其次,胜任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尝试才能获得,无法通过父母给予。作者引用胜任力模型做了阐述。经过以下四个阶段才会形成胜任力:
1)无意识的无能(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2)有意识的无能(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3)有意识地胜任(你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4)不自觉地胜任(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
我们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抵达第三阶段,但是他如果不是自己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又怎么可能直接抵达第三个阶段呢?替孩子做作业不可能让他学会知识,只有他自己主动去探索才能真正的知道。
当然,想要成为一个顾问型家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给予时间让孩子去建立胜任感,需要耐心和陪伴。而且顾问型家长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要在生活中建立边界,并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最为重要的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抗压的好榜样,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容易焦虑和抑郁的人,就很容易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所以在帮助孩子成长和控制之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和学会自我成长,而这才是育儿中最困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