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书本准备学习,突然发现有个东西要用手机查一下,于是打开手机,打开手机后发现平台推送的内容,想着看完之后再查,结果刷着刷着2小时过去了,早已忘记自己打开手机是要干嘛了,最后就只能一边懊悔一边骂自己不自律。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日常写照。
我们深知自律很重要,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有没有好的方法让我们自律起来呢?还真有这么一本书——《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作者彼得·霍林斯是一名心理学硕士,专注研究脑科学和学习方法10多年,多部作品在亚马逊年度畅销书榜单上,包括今天的这本《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这本书告诉我们影响自律的负面因素,以及就这些因素构建一个自律的环境,再借助一些辅助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律,真正掌控人生。
一.破坏自律的负面因素
每年初,大家都会制定很多很多的计划,健身、减肥、看书等等,出发点都是好的,可是为什么总是不了了之呢,用不着到年底,大家就把这些计划抛之脑后,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拖了我们的后腿呢?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列出了4个破坏因素。
1.虚假希望综合征
什么叫做虚假希望综合征呢?就是我们总以为改变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说:
从不肯少吃一口饭的你说:我一周要减肥瘦十斤!
一个多年的老烟民说:我明天开始要彻底戒烟!
从不运动的你说:我明天要跑步十公里!
从未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你说:我今年要看300本书!
估计只有喊出这一句口号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是有目标的有快感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劝退,例如:
团队聚餐、闺蜜聚会这种场合你根本做不到节食;
老烟民接到别人递来的香烟顺手就点燃了;
躺在床上的你关掉晨练的闹钟告诉自己再睡十分钟,结果睡过头了;
打开一本大部头的书看不到一页就犯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目标定得太大,根本无法短期内做到,要知道胖子也不是一口吃胖的呀,所以减肥的时候怎么老想着短期之内就可以瘦下来呢?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彼得·霍林斯给出了建议,那就是小面积地改变,不要想着一步到位。比如戒烟的老烟民,可以从一天抽一包烟调整为一天少抽1根,一个月内烟量减少到一半;看书的可以不要一上来就看大部头,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看起,哪怕是小说,也可以先从看一两页开始。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降低操作的难度,并且有了正向的反馈,我们更容易坚持下去,规避了这些虚假的希望,才能让我们保持自律。
2.拖延症
拖延症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在办公室都常常听到“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自我调侃。拖延症的本质倒不是因为懒散,而是太多人认为要等到那个“时机成熟”、“万事俱备”这样的一个绝佳时刻才开始。
然而事实上就是我们永远等不到这样一个完美时刻,因为这种100%的确定性根本就不存在,当我们要做某项复杂的工作时,别再给自己的完美主义找借口,立马就去行动。就像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书《向前一步》中提到的:“完成好过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因此,马上去行动就是治疗拖延症的良药。
3.拒绝与自我开脱的借口
这是自律路上的绊脚石,而是会给自己找自我安慰的借口,美其名曰:犒劳自己。
本该起床跑步锻炼的你为自己的赖床行为开脱:昨天已经跑了3公里,我的表现已经很棒了,今天要好好休息睡个懒觉。
在作者看来这种自我开脱的行为就是毒鸡汤,会把我们的自律毁于一旦。那应该怎么办呢?《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建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找借口的时候,马上把它当成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例如当自我开脱的念头冒出来时,我们就需要意识自己正在与不自律的行为找合理辩解,因为一旦产生这种自我辩解,我们的自律能力就会被大力削弱,所以应该及时审视这种行为,实事求是,让自己保持责任感,不应该任凭这种合理化的自我辩护发展下去而丧失自律。
4.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英国的一名历史学家西里尔·帕金森提出来的,一般指的就是:规模越大,效率越低。就是说无论我们有多少时间来处理某件事情,我们总会把这所有的时间都花完。
比如说老板让你补充一份表格,第二天再交给他。你打开表格一看,觉得格式不太好看、字体不太好看、应该在首行加个颜色更醒目吧……于是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制作图表上,而实际上补充信息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
用帕金森定律来解释就是,人们一旦获得时间富余,就会把工作延展以填满多余的时间。这种情况作者建议我们直接缩短时长,让自己更高产和高效。例如你只有一个小时来补充表格里的信息,那就会关注补充信息本身,而不再去关注格式或字体的问题。
知道了这么多破坏自律的因素,那我们就要避开这些坑。当然,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环境的塑造对自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构建有益于自律的环境,事半功倍
构建有益于自律的环境,本书中给出了方法:
方法一:降低外界干扰
我的包包里总有一两罐口香糖,这是哪来的呢?都是我去超市买东西时,在收银台排队买单的时候顺手拿的。看了《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才知道,原来这些收银台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原来它是一个依靠转移客户的注意力才谋取利润的通道!
我进去超市之前有想过要买口香糖吗?没有。买口香糖完全是临时起意。发现了吗?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
既然容易被干扰,我们就要做出一些干预的动作来避免被他们影响,应该怎么做?五个字——眼不见为净。
例如,吃完晚饭往沙发上一坐,看到桌上的曲奇饼干,我们不假思索的拿起一块就往嘴里送。利用眼不见为净的方法,把它收起来放在厨房的柜子里,让它不出现在我们视线内,就可以大大减少它带来的诱惑。
又例如,我们走进一家甜品店,在纠结吃蛋挞好呢还是吃芒果千层好呢,这个时候应该转身就走,又或者对自己严厉一些,见到甜品店绕路走,从源头就阻断这种干扰。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一个不存在任何干扰和诱惑的环境。
方法二:管理多巴胺
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神经递质,叫做多巴胺。它会让我们产生快感,同时这种快感会诱使大脑越发偏爱那些容易引发多巴胺分泌的行为。
当然,追求多巴胺分泌也是有好有坏的,它是一种两面性的行为。比如有些人发了个朋友圈,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评论。像这种产生的小小快感也会变成对多巴胺的迷恋,不知不觉中被多巴胺牵着鼻子走。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巴胺的这个特点,设法给大脑设置一套奖赏机制。比如说,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积极行为得到适当的奖励。
例如跑步和冥想都是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机制:
当我早上冥想30分钟过后,我就会给自己来一杯我喜欢的拿铁;
当我跑步5公里后,我就看一集当下最火的电视剧。
通过这种奖励的手段来强化我们的正向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向着自律又靠近了一步。
方法三:把积极的行为设置为默认选项
当我们首次打开某个手机App时,它都有一些默认选项,通常我们也不太会去看这些条款是什么,直接进入下一步,因为这些默认选项对我们来说符合最省力原则。
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就可以把它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比如我们一打开手机,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某个常用的App,利用这个默认选项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常用的App拖到手机桌面的最后一页,让它不能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常常剁手的朋友们,就可以把那些购物App删掉,把真正想买的东西写下来,然后再下载回来对着购物清单来买,这样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又或者你在纠结明天要不要去跑步,那可以先把运动服放在床头,第二天起来就可以看到;想要练琴的朋友就可以把琴谱放在桌上;想要画画的朋友就把画笔放桌上,这些默认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自律,而且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的意志力就可以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用眼不见为净的方法消除外界干扰,利用多巴胺的分泌来让自己更加专注,同时还要利用默认效应来做出最佳决策。
三.保持自律的辅助工具
利用延迟满足的方法保持自律需要一些辅助工具,其中一个就是10-10-10法则。当我们丧失自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自己:10分钟、10个小时,10天后,我的感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例如,我现在吃了这块蛋糕,10分钟后嘴里可能还有蛋糕的香味;10个小时后蛋糕已经完全被消化,自己也意识到节食计划受到了影响;10天后彻底认为自律被打破无法恢复,埋怨自己不够自律充满悔恨。
特别是当我们的计划还处于初期,还未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时候,哪怕只有那么一次放松自律,也极大可能导致长期目标的失败。比如说,我们在健身的计划上偷懒了一节课,那么有可能后续也有偷懒的可能性;减肥节食期间多吃了一块蛋糕,后续可能继续多喝一杯奶茶,又可能直接放弃减肥的想法。
利用10-10-10法则,可以迫使我们去思考未来,会让我们考虑当下的行动对未来有什么影响,无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如果是坏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及时阻断;如果是好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保持。
说到底,彼得·霍林斯的这本《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就是为了让我们做到无痛自律,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