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历害,一生写作一万多首诗歌,一万多首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一天写一首,也得写三十年了,写诗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就像现代人写日记一样,不过三十年如一日,作为文人他的写作生涯不得了高产吧,在南宋他是一座高山,很多诗都进入了现在的学校课程的,
如果将他的作品也来个金诗排行榜,其中一首陆游自己也认可,很多关于陆游研究的书籍中也是有共识的,这么重要的的诗歌那就快来欣读吧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为韵
大父昔在朝,腾上唯恐早。
淡然清班中,灰寒而木槁。
议论主中和,人才进耆老。
至今下马坟,不生刺人草。
这是一首和陈鲁山的诗,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创作的背景,陈鲁山这里作个筒介,他是一位有功名的进士,在南宋时期,中了进士的人,进士就是进入士的资格,考上了进士,就等着朝庭的任命,这个等有时也埋灭了很多人才,陈鲁山从考取进士功名到和陆游诗谈(这首诗写作的那一年)己经十六年了,陈鲁山当时多郁闷啊,当个公务员怎么这么难,陆游和陈鲁山是好友,同命相怜,都想当公务员,陆游却没有考上,这不是陆游才能方面的问题,这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
先说陆游,陆游家境很好,是贵族阶层,中国人一般认知贵的学术概念,贵外在的标签就是富,富过三贵才能培养出贵的品质,陆游的高祖当年就是进士被任命到绍兴来做官,到了陆游这辈已经第四代了,他们家世代贵族,高祖之前应该也是富裕之家,家里能出进士肯定不是老百姓家庭,宋朝时期,父亲是公务员,是贵族,陆游可以从以贵族的身份进入公务员队伍,陈鲁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取得进士功名,陆游不用考试,宋朝将这种形式称为登士,进士登士两个名称不一样,最终都是加入了公务员的,
这个时期朝庭上掌握实权的是那位害死岳飞的秦桧,秦桧是通过科举一路走来官越做越大,他的出身可不是贵族,贵族在学术上有个标准,必须是三代都是贵族,秦桧往上找他的爷爷辈都没有记载,陆游的爷爷在官方宋书中专门有生平传记的,这方面秦桧是没得比的,出身不是贵族,靠自己打拼努力为官的,当时被称作"清流",代表人物当然是秦桧了,清流一派仕途就好于陆游这种登士郎,当然政治大环境注定了当时贵族们的集体没落,感觉到被命运捉弄的不止陆游与陈鲁山两人,而是一群人,一群登士郎集体找不到工作,这里要说明的是和陈鲁山诗的不止陆游一个人应该是好几个,都是找不到工作的读书人,这几位同命相怜相聚相当于同乡会,主角是陈鲁山,作诗唱和是有规矩的,陈鲁山十六年前就取得了进士功名,苦等那么多年该是多郁闷的,史书记载这次诗谈后陈鲁山就离开家乡出门游学:也就是自谋职业去了,这次聚会也可能是一场送别会,陆游是和,文人唱和诗词很讲究,毛主席当年和柳亚子诗,这中间就有尊卑之分一柳亚子年长学术好,德高望重他就先作诗叫唱,主席作为晚辈,也可以说礼贤下士,他和枊亚子的诗,郭沫若先生是和毛主席的诗,同乡会,告别会陈鲁山是主要角色,他先作叫唱诗,和诗的就要依他作诗的题栽赶律合韵,陆游就和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故事先写得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