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对这个词的概念性理解并没有那么的明确,所以去百度了一下,上面写着教育学的「舒适圈理论」说到: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但若把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人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
这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小鸡想要见到外面的世界就必须用嘴一点一点的啄开蛋壳,脱离蛋壳的保护,才会成为一个真正鲜活的生命。而舒适圈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毫无竞争压力的大环境,就是最为致命的截制。
有时候我们班的学习氛围不是很浓烈,所以班主任就会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强调,如果你不想一辈子庸庸碌碌,永远做不会发光发热的尘埃,那么就不要继续待在你的舒适圈。只有你认清现实,脱离那个熟悉的慵懒的环境,你才会步入新的篇章,你才有可能不被尘埃埋没。
记得时间大概是去年的期中考试过后,我们班的成绩很是不理想,整体趋向下滑,如果说第一次的失误包含着很大程度上的偶然性,那么第二次就一定会有非常客观的问题。那段时间我们班的学习状态很浮躁,几乎每个人都是敷衍的在学习,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于每个人,都把自己蜷缩在舒适圈里。没有人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没有人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了,更没有人在乎学习的意义了。
想要在学习上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决心,抵制诱惑,跳出舒适圈,需要的是清醒的认识,如果只凭一腔热血的短暂挣扎,是不足以挣脱的。
游客们善意的投喂,最终会使动物们失去最初的觅食能力,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甚至是宠溺,最终也会把孩子的未来推向深渊。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起来,能离开家庭这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锻炼自身的本领,学会如何求生,独自去面对生活。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和妈妈的点点滴滴。平常的妈妈是个特别要强的人,事情如果着手做就要求做到极致。“做就做好,不然就不做。”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纵然这样一位坚强的妈妈也从没有让我受过半点儿委屈。生活上即使不如意妈妈也总是会提供给我优于同龄人的生活条件。母爱是世间最纯粹,最圣洁,最义无反顾不求任何回报的爱。
再比如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小事:学校明天要开网课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而我因为是在过年之前回到了姥姥家所以才没有带过多的课本,没想到肺炎病情肆意横行,没办法拿到课本。老师在班群里发了电子课本,需要明天使用,布置下去让同学们去复印或手抄,但是内容却很多,而我还有其他的学校任务需要完成,时间紧迫,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不可能跑出去复印,这时候妈妈提出了帮我抄,让我先去干别的事情。当时我不知道如果换作其他人会是什么感受,我的心里先是一怔,然后就有一种羞愧的感觉占据了那几秒,“又把我当成小学生了……唉。”真的很想知道我在妈妈心里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孩子,是不是终究长不大呢?
但其实有的时候,我更想妈妈给我自己成长的空间,比如把我当做一个大孩子一样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有些事情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而不是过分的依赖妈妈。在一些事情的决策上,我想妈妈能听听我心里的想法,给我更多的锻炼机会,学会更多生存的本领,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
如果你有了一个想要跳出舒适圈的想法,哪怕只有一刹那,相信我,死死地抓住它,即使会遍体鳞伤,但伤口会长出翅膀,翱翔在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