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口碑的负责人,如何与美团点评竞争?

最近听到口碑APP重启的消息。

作为线下消费决策入口级产品,口碑要解决的表面是线下吃喝玩乐的问题,本质是阿里对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百万口碑客、60亿投资都表明阿里对这场战役的决心。

新美大的先发优势像房间里的大象无法绕过。Ryan尝试思考如果自己是口碑的产品负责人,如何从新美大的眼皮底下抢占市场。即“在用户已经习惯通过美团点评解决吃喝玩乐的问题时,口碑如何创造新的用户价值”

这个问题需要拆分为三个小问题:

在点评的主力市场,如何建立提供新的用户价值,让用户逐步养成使用口碑的习惯,将口碑作为决策入口;

在点评的其他市场,如何搭建使用场景,建立口碑的使用习惯;

在当前点评占据流量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为商户创造价值,激励商户重视口碑的运营,为口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百万口碑客可以快速丰富商户收录,但并没有提供商户运营口碑的动机)

篇幅有限,想对第一个问题分享我的思考:

大众点评的先发优势:

在主力城市餐馆信息的全面、准确收录 ;

海量真实用户点评;

多年深耕培养的用户使用习惯;

(对商户)流量分发能力;

优势如何破解或赶超?

- 在主力城市餐馆信息的全面、准确收录:

这个壁垒并不稳固,可以借助外力快速追赶

- 在点评的主力城市(一线城市):因为商户名 营业时间等数据是唯一的,不会有雷同的顾虑。因此放心抓取竞品数据可以帮助快速填充未收录商户。

- 在点评的其他城市(二三线城市):点评的数据可能存在收录不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可以借助阿里系已经成熟的地图和外卖业务,通过每天走街串巷无数次的高德地图数据收集员、饿了么配送员,快速丰富商户数据。

- 海量真实用户点评:

点评数量、评分情况、人均消费水平等是用户做第一步决策(详细看看这家还是直接跳过)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做第二步决策(这家值不值得去)的。

在决定“去还是不去”时,用户要做的:以去过用户的点评为线索,找到决定去或打消念头换一家的关键点。这里涉及到对真实线下场景的细微还原、影响用户决策心理的因素分析及依据决策因素抽取出的数点评关键词。如果不借助平台的帮助,用户只能自己去挨个读点评发现,这时5000条点评的价值和50条是一样的——都超出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谁会为吃一顿饭挨个饭馆去读几十条点评呢?最后的决定只能依据于几条排在前面的优质评论,因为样本量小,被误导的可能性也相应提升。

成倍增长的点评数量并没有让点评为用户带来成倍的价值(写点评时的结构化不足也许是原因之一)。如果口碑能基于点评内容深耕,相信可以带给用户超出大众点评的预期。

这里面可挖掘的价值有很多,暂时想到了几个场景,深挖一定会有更多:

隔壁的餐馆换了厨师,味道不如以前了,虽然这些年累积的评分很高,但最近三个月的评分其实一直在下降;

东边的一家火锅店因为刚开业点评还不多,试了一下超棒!安利给朋友,吃过后都给五星好评;

夫妻肺片有人说辣有人说不辣,就点了少辣,结果只有麻的味道;

好多人推荐了酸汤鱼,所以试了一下,北方人的胃表示无法欣赏;

- 多年深耕培养的用户使用习惯:

用户在大众点评看点评和写点评的习惯短期内很难发生质的迁移,07年照搬点评数据时已经证明过。需要产生新的用户价值。

我看到目前口碑是通过支付宝切入支付场景,引导用户写点评来积累点评量和使用习惯的。我不知道上线的数据对口碑的日活影响如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以点评的相同的方式击败点评希望可能很渺茫。

因为用户和商户都是服务场景中的重要角色,相互关联,此强彼强,此弱彼弱。所以问题和下一个问题“(对商户)流量分发能力”里一起说会更好。

- (对商户)流量分发能力:

点评已经完成了商户的教育:做点评可以带来流量(客源)。

但流量有限,僧多粥少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最后收割大多数流量获益的是999+好评的大商户。小商户不买关键词就分不到流量,分不到流量就没有点评,没有点评就更没有流量。商户被绑架在大众点评里,不得不做点评。中小商户擅长的是手艺不是吆喝,所以门前冷落,这是中小商户的痛,也许是口碑的机会。

在下图的链条中,若口碑能够与在点评中没有服务好的优质中小商户合作,为他们带去流量,甚至直接邀请KOL到店体验, 给他们的餐馆提供免费的曝光机会,并让他们激励用户在口碑中为自己留下精品点评,做适当的利益捆绑(如根据店铺一个月内新产生的点评质量和数量 决定下个月的曝光权重等)。通过中小商户汇聚流量和用户,再回到主战场正面竞争,也许机会更大一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