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用户,场景,习惯
Persona: 抽象概括的一类人,白领/大学生?. 了解自己的产品在服务哪类型的人
用户场景: 在公交上 家里 上班使用?
根据上面两个了解用户的 习惯.
尊重用户的习惯, 因为用户的习惯代表了他的思维定势:
Q1. 用户通常用你的产品做什么?
Q2. 用户用这类产品最关心什么?
Q3. 用户有哪些思维定势(这类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Q4. 用户用什么类似的产品?
分析同类型的产品,都有什么共同点. 比如音乐产品,搜索都在最重要的地方等等.根据产品的定位,发现歌是重要功能?推广歌是重要功能?这些都是用户习惯思维定势,我们还是要遵守用户的习惯.
所以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提现差别,以免造成在习惯迁移上产生困扰.
在哪里创新?
只要符合主要的思维定势之后,其他地方都可以去创新.
二. 了解业务需求
早期的uber,不仅可以叫车,还可以叫船和飞机等,产品丰富. 这里我们学到的是: 如果我们只从产品经理那了解业务的话, 做出的是不突出业务无关的内容产品. 但实际我们还应该从运营和市场那了解需求,让信息架构有更大的兼容性,能让产品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三. 调研竞品的信息架构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 设计之前,找3-5个同类产品分析他们的信息架构. 用Xmind整理出产品的树状图的信息架构.
但实际产品很复杂很深,我们到底要了解到多深呢? 那就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目标来了解了,新功能3-4层主功能差不多的深度, 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地方. 如果是改版,那就要细致一些.
做好了脑图, 通过共性和差异去分析. 共性是要遵循的用户习惯,比如聊天产品消息和联系人是重要功能就是用户的主要习惯等.差异就是设计机会点,比如音乐产品里看到的内容,购物网站首页根据习惯的不同推介不同产品.
四.卡片分类法
了解竞品后,还要进一步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就是基于用户的经历或学习,认为事情应该如何发展.用户认为这类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卡片分类法:让用户对功能卡片进行分类,组织,并给相关功能的集合重新定义名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整理方法.
他的好处是设计师自己也能轻松上手的用研方法.你需要以下这些东西:目标用户[不要太了解产品的人],功能/信息卡片(便利贴),2支笔,空白的卡片,笔记本(记录用户发言).
实施流程:
step1-介绍卡片: 介绍每张卡片的功能,保证用户的理解没有错误.
step2-用户归类卡片:让他去对卡片做一个分类.
step3-让用户取名:让用户对于归类的卡片取个名字,即概括一个类目,它该叫什么名字.
step4-继续归类: 还可以继续归类
step5-简单访谈: 你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及用户犹豫的地方
step6-拍照存档:
功能/信息卡片怎么提取?
1.它是功能或界面的名字,如联系人名片/对话窗口/拨号呼叫,即是用户能理解的功能命名;
2.根据你的调研诉求,来决定卡片的颗粒度. 就是做功能卡片的时候要做到多细,如果是要做整个产品的信息架构梳理,颗粒度比较粗,到了某个重要页面就结束了;但如果做的本身就是某个tab的卡片分类,就要做到你觉得要改变的地方,甚至可以细到按钮等元素.
3.功能/信息卡片不能出现包含关系. 即千万不要出现"隶属于"这样的关系.比如先把上级页面做出来了,然后把下层页面也写出来,如你做了一个对话页面,又做了对话页面的对话框,就不行,没必要也有困扰.
4.卡片的总数不要超过30张,会让用户无从下手. 这里要结合第二点来定.
最后就是到实际现场操作,找了多个人分类卡片,你来主持,让他们去分类.
在6个实施流程里,如何更好的引导用户?
第一步的时候,要询问用户是否理解每张卡片的含义,如果不理解可以询问.
第二步时可以提问受访人,如为什么把这些卡片放在一类,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收集他们的想法.
第三步时询问"这类卡片取名可以叫什么? 根据你刚刚的归类原因,是不是可以叫xxx"
第四步时询问"这类的卡片数量较多,是否可进一步细分?现在已经分了N类,是否还有哪几类能放在一起"
第五步时询问"在分类过程中是否有什么纠结的地方",因为我们在做分类的时候,也会有疑惑这功能到底是放在A还是放在B,用户也会有这样的疑惑,还要问下原因.
第六步让用户确定这是否是最后的结果再拍照存档
卡片分类法需要产出什么?
到最后我们手上有两份脑图,一个来自竞品,另一个来自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