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在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生活空间被威压,是事实,也是现实。祥子从一个有志青年,在经历不断地打击后,变成了一个社会垃圾。
其实,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人崛起,也有人陨落。祥子的悲剧,说到底是认知局限造成的。
祥子有着农民的质朴,也有着奋斗青年的固执。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均为车。
认准了买一辆车的目标后,祥子一心扑在拉车上。他勤俭苛刻、起早贪黑,终于在三年后有了养自己的车。他不听他人的“谣言”,对“快要打仗了”的传言也是漠不关心。结果,高额回报后面的高额风险立刻砸在了祥子身上,他的第一辆车丢了。
为了尽快买上第二辆车,他顺走了军方的三匹骆驼;在跑车时和同行抢生意;刘四爷愿意为他提供低息贷款,他拒绝了;高妈建议他放贷,他也拒绝了。他认为刘四爷和干妈的建议是让他求人,“好汉不求人,自己有命买得上车,买,不求人。”他坚信只有流汗换回的车,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祥子的固执,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暴露了他认知的局限性。都说圈子决定认知,思想改变认知,实践提升认知。除了拉车就是回“人和车厂”,厂子里的人和他一样都是车夫,认知、思想及眼界都比祥子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祥子不愿意和他们有过多的交集。很明显,祥子根本无法突破原有的认知。
一个人的思想,是由知识、学习、思考、实践中得来的。祥子所处的圈子,除了在不断出汗中累积的一些对生活的抱怨,想要突破思维认知的概率并不高。所以,祥子就成了在低层次形成了认知闭环的人。
努力,流更多的汗,改变的只能是最基本的生活;想要达到改变生活的面貌目的,祥子必须对自我展开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