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丽:为人父母的从早到晚之力所能及的事,“我来负责”

微案例

  欣晨午觉醒来,不肯起床,我走过去摸着她的头:“宝贝,还想躺一会是吗?那等你准备好了再起吧。”然后,我走到客厅做自己的事。

  欣晨:“妈妈,你过来。在床上太无聊了。”

  我:“是呀,起床后,就能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了。”

  欣晨:“什么事情?”

  我:“画画呀,做蛋糕呀,跟爸爸玩呀,做美食拼盘呀。”

  欣晨:“我要起床。”

  我:“好的。”

  欣晨:“妈妈帮我穿衣服。”

  我:“以前都是妈妈帮你穿,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就像小时候走路一样,宝宝不会爬的时候,妈妈一直陪伴;会爬了,妈妈就不用陪伴了,只要负责好安全就行。穿衣服也一样。不会穿时,妈妈帮忙;学习穿时,妈妈就帮忙拉一下,扯一下;你完全学会了,妈妈就不能干涉了。”

  欣晨坚持:“不,妈妈帮我穿。”我微笑着摸着她的头,不语。    她继续坚持:“妈妈,你帮我穿。”我依然微笑不语,只是亲亲孩子。

  她情绪开始有些激动:“不行,你来穿。”

  我继续微笑着说:“妈妈现在能做的,就在这里陪你5分钟,看着你穿衣服。”

  欣晨继续坚持:“不行,我就要你帮我穿。”我继续微笑不语,亲亲孩子。

  最后,我说:“妈妈现在还能陪你一分钟。”她不情愿地一分钟就穿好了衣裤。

  我故作惊讶地说:“哇,你用一分钟就穿好衣裤了。”

  欣晨继续争取着:“袜子,你帮我穿。”

  我:“相信我了不起的宝贝,自己可以做到哦。好了,5分钟到了,我在客厅等你哟,爱你。”

  欣晨:“等等我。”

  欣晨迅速地穿好袜子,紧随其后跑了出来。

朱教练思路讲解

  和孩子的沟通,就像是一场谈判,不是非赢即输,而是要实现双赢,即既尊重自己,又能让孩子容易接受,掌握孩子未来发展需要具备的品格和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可以像案例中的“我”一样,和善而坚定。

  1.尊重自己的底线。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做,不要迫于孩子的压力做,不要为了大事化小而做,不要为了逃避孩子的愤怒而做。

  2.尊重孩子“被爱”的需求,态度始终温柔而有爱。

  3.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鼓励他自己来完成。

  和善而坚定,沟通中既有满满的爱,也有清晰具体的原则,孩子就能意识到:妈妈值得信赖,能够说到做到。

摘自朱艳丽老师家庭教育书籍《24小时高效陪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