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曾说过威胁孩子的话,威胁孩子这一招看着很好用,孩子立马能乖乖听父母的话,但其实这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恐吓”行为容易产生负面效果
1.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爸爸妈妈经常打骂孩子,再加上一些贬低性的语言,比如:“你就是不如xx家孩子……”之类的话,这么说起不到任何效果,只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使孩子自暴自弃并产生自卑感。本来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却故意不去做甚至去破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事畏手畏脚,胆小怕事,自卑感特别强烈。
2.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这里要郑重的提醒家长,3岁之前的孩子绝对不能打,你想3岁前的小朋友对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的状态,他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打骂恐吓已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使孩子精神极度紧张,恐惧,重者会引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3.使孩子产生被遗弃感
父母经常打骂恐吓孩子,并经常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这样的话语,家长只是吓唬孩子的话语,但是孩子却会信以为真,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心里,有随时都会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这样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郁。
4.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有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强,父母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让他干什么偏不干,爱顶嘴,打在身上也不屈服,这个“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打出来的,父母越是对他动武,他就越是要用软的方式来与你对抗,叛逆心理特别强烈。有些家长认为你不听话,我就要把你打高,殊不知孩子的这种“犟”你越打越严重。
5.使孩子产生记仇的心理
经常打骂孩子,小一点的孩子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大一些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如果还经常被打骂,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在心理上对父母渐渐的疏远,甚至会发展为仇恨。
与其如此,不如换一种方法,给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让孩子自己有选择权:
1.提前设定合理的后果
父母约束孩子,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父母提早预测了一些行为。如果父母提前和孩子制定规则,商量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也就会遵守约定,父母不必独裁许多事情,而是给孩子商量选择的机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当孩子自己没有完成自己设定的计划时候,大多也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甘愿受批评。
2.控制情绪
孩子比较小自制力较差,许多事情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预期。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立马发火,情绪尽量保持平静,询问理由,看孩子有没有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导致完不成目标。
父母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即使父母生气,也应该控制好度,不可盲目打骂孩子。情绪稳定才能让孩子与家长多多沟通,解决问题。
3.坚守底线
在提前制定的计划中,孩子没有达到目标的话,父母可以替换一个轻松一点的目标,但是必须要完成所制定的计划。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既不会刻意为难孩子,也不会过分宠爱,必须完成事先约定好的事情。虽然孩子的自制力较差,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就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制力,同时也培养孩子坚持的好习惯,做任何事情不可半途而废。
武志红的一段话值得反思,“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生孩子就好了。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剥削就剥削。反正你怎么样到最后都可以说,父母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在生活中,父母的威胁往往没有实现,也无可奈何解决不了问题,最终只能说孩子不好管教。其实这都是父母没有掌握好方法,没有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计划。更多时候,这种威胁会让孩子反感父母,并且觉得父母不够爱他们,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