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所言甚多,篇幅浩瀚。我仅仅拜读了部分,所以本文浅谈一下第一篇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对于任何文章与观点的表达,必须谈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此文就是对于当时党内的两种倾向进行了重要的论述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也彰显了毛主席在乱世之中足够的清醒与眼界。
从文章中足见毛泽东对于当时各阶级的刨析之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于文章本身主要内容便是对各种阶级的分析与讨论,将当时中国的各个阶级分成了敌对派,支持派与中间派。面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将重点放在与国民党合作:以张国焘为代表,将重点放在工人运动。而这两者的共同点便是都忽视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层。
首先,毛泽东将各个阶层细分,而不是简单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面对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误区,成功的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去出发,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譬如对于资产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旗帜鲜明的指出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是彻彻底底的敌对派,是极端的反革命派,从根源上分析这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是帝国主义的附属阶层。而中产阶级中也会产生分化,一部分进入革命派,而另一部分进入反革命派。对于小资产阶级,毛泽东花了较大篇幅进行了分析,也最为经典深刻。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是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则是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的,是资产阶级的中立派;最后一部分是生活不断下降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但总结中毛泽东预言了不单左翼分子会参加革命,而其他两种在时代大潮下也依旧会参与革命。这种分析便是依旧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于各地农民运动的实践中得来的。这种阶级分析的方法既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有符合了马克思的理论,可以说毛泽东是内化马克思的主义的先锋。
以阶级问题延申至理论问题这一范围,可以得到对于大部分问题来言,都是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调查的,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实践重于理论的。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很多问题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有的理论,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这也印证着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具体问题。
而对各阶层分析中,毛泽东表现出了对农民阶层极大的重视,这是当时党内两种主要倾向都没有认识到的一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两种倾向都具有力量不足的问题,而农民阶层是当时中国人数最多的阶层,可以说毛泽东在当时提出了农民是同盟军是一种极富远见的建设性意见。对于农民阶层的重视贯彻了毛泽东的整个革命生涯,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如果当时党内主要领导能够早点认识到并采纳这一观点,一九二七的四一二是否就不会让我党损失惨重,是否可以让革命成功的曙光早一点到来。
对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到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第二点就是要坚持系统的理论学习,如果革命仅仅拥有实践,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那么所谓革命也只会成为传统的农民起义。只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才可以帮助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而这两点在后面的文章中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