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书的一些浅思考
昨天临睡之前一些思考没来及全部写上去,通过观察文章发布之后的阅读量和点评数,个人感觉简书的用户是越来越少了,像这样一个主要针对文艺青年的比较小众的一个写作平台。用户的流失是一件很伤的事情,主要原因我还没有做调查,谈一谈自己主观的想法,不一定对,在我的印象里,2016年差不多就开始流行简书了,互联网的世界变化总是很快,谁也没有想到抖音能成长为一个比肩微信的信息交互的应用。
不管是看文章,还是打游戏,或者看短视频,网络购物我觉得从本质上讲都是对空间时间的一种消费。
简书衰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竞争对手的强大,比如抖音,快手的兴起,让用户有了更好的信息分享,反馈机制和变现方式。
反观简书,这么长时间好像没有太多变化,产品的盈利模式我认为也不是很清晰,通过昨天的摸索,我估计主要是来自于游戏和各大平台的广告。
就简书日渐衰弱的用户量,这可能是一条保持软件能够活下去的路子,但绝不会让结果变得更好。同样是一起出发的文字分享平台,简书或许可以好好抄抄豆瓣的作业。
1.做好可以变现的不损害用户体感的盈利模式,比如抱抱文娱大哥的大腿,在这方面豆瓣做的非常不错,首先和通过引导网友写网评和影视行业挂钩,网友的评分对电影的票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住了大批忠实的UGC,不愁没有变现的机会。
2.其次在产品中添加了剧院演出的推荐服务,完善用户的文娱品类。请注意不是强行添加,比如给爱看电影的人推荐话剧这种较为相似的娱乐方式,用户大概率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审美,但是如果添加的是体育和汽车点评,那就变成大杂烩了。
3.平台有意思建立自己的IP,比如在App中设置自己相关符号的文艺产品,这种方式反倒让忠实的用户更能接受,也更有利于平台的持续发展。
关于同行业交流
人的成长说到底是认知的突破,这一点在我年轻的时候很难体会到。读书会是一种方式,不过从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从结果上看应该并不理想。之所以很多人还在迷恋其中,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知识获取的成本较低吧,殊不知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
成功逻辑往往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可以看到的复杂往往都集中在事情的细节上,如果一生为了成功,我觉得只要做两件事,一是具备鉴别优秀同行人的能力,二是愿意俯下身来抄袭复制的态度
有关“延迟满足”和沟通方式
刚毕业的时候经常听到延迟满足的言论,现在就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了,自己也很少和身边的朋友说这样的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已经到了一个有一定判断能力的年纪,大家也懒得这样去吹水了。
延迟满足长期来看有可能是对的,我还是不太愿意去鼓吹了。人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可以每个人可以试错的成本也往往都不一样。这个就有点像找对象,我25岁的时候,多谈几个试试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开始这个对象有可能就是错的,坚持到了30岁,两个人还没有修成正果,这个代价就非常大。这个和不了解他人情况就劝他人向善是同一个道理。
相反,我更希望在做一件事情过程中根据反馈积极去做决策,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形成一套相对行之有效的原则。
和人产品运营之间的沟通是我最近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我是一个急性子,稍微和人意见不合,就容易激动,短期没有回复就容易产生焦虑。这个毛病,希望后期能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人的性格往往是比较难改变的,我或许要思考一下具体哪方面出了问题,尽量把自己的短板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