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跟一位朋友喝酒,酒过三巡后他大道苦水:说工作这么多年了,刚来公司不久的新大学生居然成了他的上司。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仍然买不起自己所在城市的住房,孩子由于没有住房落不了户口上不了好的学校……
末了,他似乎在问我:“你说这世界还有TMD公平吗?”
我借着酒劲说:“最好有公平,因为我想日公平他大爷。”
这哥们儿给我竖了一下大拇指后一口气将半杯二锅头干了说:“英雄所见略同。”
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最后在酒醉前我问那个朋友一句:“对于今天的状况,自己是否有错失的机会,自己是否有些地方有所缺失需要弥补。”后来喝高了,就忘了他怎么回答了。
如果有人问我,工作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我一定会说:任何渴望公平的人,几乎都会落个灰头土脸。因为渴望公平时,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公平可言。
(02)
记得多年前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光看题目大家就知道讲诉的内容了。而这才是现实的世界,
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有时也无法赶上一些人出生时的水准,一旦想到这内心就一片悲凉。是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在你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去为生活打拼时,有的人却可以轻松的获取这个世界上最优质的资源。哪有公平可言?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屌丝怎么办呢!我们自暴自弃?估计牢房里不缺你这一个位置。我们看到这些后为了心里不“蓝瘦香菇”,说一句:知足常乐,岁月静好总可以吧!岁月其实从来都不静好,岁月只有一记记响亮的耳光,在你最艰难的时光里揍的你两眼冒金花。
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其实我还想说: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
“我去,不带这么玩的。”有人开始骂了。
估计有人一脸蒙逼样了。
那说正事,我要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也是公平的不取决于这个世界本身而取决于你以多长的时间尺度和多宽的角度去衡量。如果你以今天的努力,今天的收获去看,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但如果你将时间尺度放宽到五年、十年甚至百年。广度推展到众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看,我们会得到一个大数据的结论——这个世界最后的成功者还是属于那些不甘于平庸,努力向上勃发而不断成长的人。即使就单个个体而言,最后也许你无法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也会将自己的潜能拉升到一个最初可能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03)
那既然最后个人的成就与成长息息相关,那怎么才算成长呢?这里插一句,很多书中和文章中都在提到坚持,那坚持会一定成功吗?我觉得不一定。那得看你怎么个坚持法,每天不求上进的坚持不但不会成功而且会让养成的惰性将你包裹,最后榨干你的热血和骨头,突然间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犹如被赤身裸体的抛弃于闹市之中,内心的恐慌油然而生。所以坚持不重要,它只是一个时间尺度,重要的是坚持中的不断成长,成长才是核心关键。成长尽管每天都提到,但是真正理解透彻的人还真就不多。我从自己的实践总结,认为成长不管在那个阶段其实就是要做三件事情:一,在知识的广度上拓展自己。二,在心智模式上改善自己。三,在思维深度上锤炼自己。
接下来我们一一论述。
(04)
首先知识的广度上拓展自己。目前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世界。这是时代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将某一小范围的领域研究的通透明了,再通过团队组合的方式推动组织的有效运转。但这也是一种悲哀,让我们往往对自己熟悉部分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很重要,但拓展的过程却并不舒适。因为从认知上分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由内而外都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就是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而学习区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积累变为舒适区,恐慌区则是茫然无知的领域,如果从专业分工上理解就是跨度太大进入不相关的领域。当我们通过学习将舒适区无限扩大时,对于舒适区内的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就会游刃有余。这在具体日常中就体现为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很多问题时能拿得起,轻松解决。因为他的知识积累储备到一定的高度所致。
(05)
在心智模式上改善自己。以王阳明的说法————心即理。我们在接触到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其核心是先有物质后有思想。而我更喜欢“心学”的哲学理念————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一方面来自其本身的精彩,另一方面也来自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经历的人认知上有天壤之别。比如,同样是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对于无证经营的小贩来说,他的眼里可能只有城管的出没;对于买菜的大妈来说,她的眼里可能只有低价出售的蔬菜;对于买花的人来说,他的眼里只有那一家花店。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反应了我们希望他是什么样,我们对什么多一份关注。现在网络上的鸡汤文不断在灌输一种论调:你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你复杂了,世界就复杂了。其原因不是世界因你而改变,而是你的世界因你的心而改变。我们只会关注吸引那些我们内心强烈召唤的内容。所以,所谓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你对世界的期望以及世界呈现于你眼前的状态,二者的关联就是心与世界的互动。一个良好的心智模式,会充满热情的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事物,不悲观,不傲娇,充满理性而又不乏感性的温润敦厚。与之相处,给人安宁;与之交谈,如沐春风;与之分别,依依相惜。
(06)
最后是在思维深度上锤炼自己。目前我们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碎片化的知识在我们起床打开手机的那一刻便开始对我们进行狂昏乱炸。而这些资讯在我们头脑过了一遍后如风刮过的草地一样,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我们仍然蠢萌的呆立在那里翻阅新的资讯。所以如何使用知识,如何将知识整合,编织成自己的思维网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如何整合呢!我觉得一个好的方式是先去思考,然后用实践去验证,也就是常说的先思而后动。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一样。每天我们可能面临各种问题,但基本的处理路径是相同的,概况起来就是:问题出现——思考方案——方案选择——方案落实——方案结果——方案结果与目标的偏差——思考偏差产生原因——总结。
所有问题,不管是多么渺小多么宏观,只要按照这个路径过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对于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条理清晰。而利用这种方式锻炼自己思维时,还有一个好的方式是面对一个问题你可能没有话语权,但你也要先在脑子里过一下,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架构。然后看那些比你优秀,职业级别比你高的人,如何处理思考这个问题。当他的处理方式与你的不同时,你要思考一下这种不同来自于哪里——信息不对称?看问题的角度?利益分配……
以这种方式锻炼后,可以避免自己陷入过于自我之中,对任何问题可以多视角去看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更加周全一些。慢慢会发现,无论何种问题,无论与你相关与否,你脑海里总有应对方案。当一个问题别人只能看到一时,你能看到二和三。当别人看到一个问题有很多错综复杂因素时,你却能看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然后釜底抽薪。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07)
当我们真正成长时,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馈赠是多了选择的机会,一些更好更适合自己期望的机会,就如前文那位朋友,他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有意识的去成长自己,而是将生活过的只剩抱怨,目前的一切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无数的现实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要想活的好,就要在不缺水的时光里为自己挖一口井。
我们行走于世界,时间馈赠我们一张单行票,它的长度只有我们这一生,当我们走过时,我们的世界将也由此消逝。所以我们要努力成长,其目的就是要更精彩的去经营自己的世界。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既然活着,就努力耐心的活着,不抱怨不怨恨。时常拂去蒙在心头的雾霾,让生命的阳光照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