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七三班群里,有个家长希望老师提醒孩子去食堂,说是担心孩子忘记了。呃,估计家里已经千叮咛万叮嘱了,即使孩子还是不小心忘记了,就中午不吃饭又怎么样,估计有过这一次,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了。也许忘记了的体验会对他产生很多不一样的变化。
和孩子从印度回来,我总是担心孩子记得步骤不对,打电话给东家给西家,非要一点点矫正着,孩子在边上看着,然后问这个怎么弄那个怎么弄。那一刻,估计他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再次学习也不会有兴趣,因为反正自己学到的都不一定对。即使他学的是错的,就按照错的练了一年,等下一次上课他发现自己错了,是不是震撼更大呢,是不是更加提醒自己专心点呢。比我所谓的好心的纠正是不是好了若干倍。当我突然悟到这一点的时候,特别脸红,我还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待孩子。诸不知,扼杀了孩子多少信心。
昨天,买好车票,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担心他们把票和身份证丢了,就把身份证和票都放在我包里,突然一想,又在担心了,为什么不给孩子呢,及时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再补一下好了。没有多大的事情。我赶紧把身份证和车票给了嘟宝,说你自己保管负责,也给了小兜,让她自己保管。嘟宝信心满满地说,我自己保管,因为我已经是半个大人了。嗯,对的。我也附和着。后来也暗自庆幸,差一点又错过了这个让他自己负责的好机会。
每天和孩子一起,不知道多少个这样的机会,我都没有把握好,也许很多时候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希望自己能够看到的更多。
也许担心的背后,就是希望孩子一下就做对,或者不给自己添堵。没有能够接纳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仔细想想自己,每次学习又能学到多少呢。第一次快乐课程,我完全不能投入进来。第二次,因为做义工,投入了很多。第三次,反而因为没有手机,完全投入了进来。我尚且在第三次才找到点感觉,我怎么对自己孩子要求就那么高呢。允许孩子犯错。
最好的爱,也许就是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包括做错时候的状态。因为做错是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所有的成功的体验也来自那一次次试错。
早上,躺在床上,又提醒了一句,记得钥匙,刚说完,恨不得捂上自己的嘴巴,也希望刚才根本没有说话。心里再提醒自己,惯性模式还是不停冒出来。看样子,三天的沉默根本不够啊。做妈妈的越闭嘴越好吧。多么希望自己是个阶段性的哑巴。仅仅靠眼神交流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