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第一节)
个体心理学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视为一个统合的整体,把人的每一个反应,每一项行动与冲动都视为互相联结的环节,亦即个人生活态度的一部分。
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出于学者努力理解一股神秘的人生创造力:在人们渴望发展,奋斗与达成目标时,这股力量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创造力甚至可以借由追求A面向的成就来弥补B面向的挫败,这股力量奠基于目标之上,会在人们为了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涌现。
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我们往往比较关注犯罪行为而非罪犯本身。这其实很不合理。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罪犯而非犯罪行为,况且除非我们能把犯罪行为视为罪犯人生中的某个片段,不然就算再怎么缜密的分析行为本身,也无法了解其背后的真义。同理可证同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犯罪,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合法。
因此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脉络,找出牵动此人所有行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等到掌握目标后,我们才能理解隐藏在个别行为背后的含义,把这些看似独立的行为都视为整体的一部分,换言之,当我们研究部分时,前提是要把它当成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以便更了解整体。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类似目标或理想的概念,一心想要超越现状,并通过制定出具体的未来方向,来克服目前的缺憾和困难,通过这个具体目标,人们得以想象未来成功的样貌,进而感受并认定自己必能超越当下的困境,要是感受不到目标,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行礼如仪,毫无意义可言。
当人生的原型成型时,即怀有具体的人生目标的早期人格形成,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模式从此确定。因此,我们才能预测他未来的人生。
等到人生的统觉系统也形成时,人生的发展方向便在这套系统的框架范围中。孩子无法靠着认知去理解实际情境,只能凭借个人的统觉系统去感受,也就是说未来的他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认知情境。
比如小孩如果有任何器官出现缺损,就会把缺损器官的功能与所有经验连接起来:肠胃有问题的孩子对吃特别有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则容易对视觉性的事物入迷。这套统觉系统决定了我们的人格特质,而人所专注的特定面向正好与这套系统一致。或许有人会因此推论,若要找出一个孩子的兴趣何在,只需要确认他哪一个器官有问题即可,但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体验到的器官机能缺损,并不如外人眼中所见,而是透过他们自己的统觉系统修饰诠释。所以说器官功能的弱势,是儿童统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外人观察到的弱势不见得能当做一窥个人统觉系统的线索。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最要紧的是有错就要纠正,在人生原型逐渐形成时就加以纠正,最快也最好。要是错过了最佳时期,之后才想亡羊补牢的话,就很有可能必须完整重现犯错当时的情境。
因此我们在治疗精神官能症患者时,问题的症结不是患者后来就诊时犯下了哪些形成错误,而是要探究他们小时候建构人生原型时所犯下的根本错误。如果能一一找出这些错误,就可以适当的治疗并加以纠正。
就个体心理学来看,天赋遗传这个问题就没那么重要了。人生的重点并不在于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在人生早期阶段及一个人在童年环境中建构人生原型时,如何处理他的传承?遗传当然是造成先天性器官缺损的主因,但个体心理学把努力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处于有利的情境,帮助他们排解特定的困难。事实上,这套理论为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因为当我们发现缺损时,就知道该如何应对。即使是生来健康的孩子,如果成长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像是营养不良日子很可能比那些先天性缺陷的孩子更为难过。
至于先天有缺陷的孩子,最该重视的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孩子由于处境艰难显得过于自卑,在人生原型逐形成之时,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甚于他人,而这种态度通常会延续到日后的人生。因身体功能衍生出的自卑感,并非人在建构人生原型时出错的唯一原因,其他条件也可能引发同样错误。比方说某些孩子自小娇生惯养或是遭人敌视,他们所处的也是不利情境。
有三种对孩子特别不利的情境:先天器官缺损,受到宠溺与不被喜爱。这些孩子是在有缺陷的条件下成长,导致他们永远学不会独立,一直很害怕外来的攻击。
我们必须了解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社会兴趣,而社会兴趣在教育,待人接物与治疗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唯有勇敢自信,随遇而安的人,不论面对顺境,逆境或是困境,都能从中获益。他们向来无所畏惧,即使遭遇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够克服,他们已经做好准备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与人际关系有关。)
前面提到的三种高危险群小孩,所发展出的人生原型都是对社会不太感兴趣,他们的心态不正确,无法达成人生必要的成就。面对生命困境时也找不出解决方案。他们一直有种挫败感,因此人生原型会误导他们以错误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种种问题,其人格的发展也多半偏重在生命无用的面向。
在治疗这类病患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培养适当的行为,回归有用的人生面向,并协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社会。
除了培养社会兴趣之外,个体心理学的第二项任务是找出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哪些问题。
这门生活科学的下一步是研究人的感受。目标所设定的人生方向是纵轴,影响范围遍及个人特质,肢体律动,表情,显现以外的一般性表征,也会支配人的感受。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透过情绪感受来合理化自己的态度。
如果他的目标是好好工作,这种想法就会在他的心中不断扩大,进而主宰他的情绪世界。
一个人的感受肯定与他对某种目标的观点一致,感受会强化一个人对目标的喜好程度。但是就算没有任何感受,人还是会做该做的事,因为感受不过是行动的附属品罢了。
比如每一个梦都有其目的。做梦是为了让做梦的人体验到某种感受或情绪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回过头来又会进一步带动梦境的发展。
梦境就像一场情绪的彩排,让人们得以事先排演清醒状态下的行为计划与态度。梦境确实会骗人,是一种情绪的想象,让我们无需真正行动,又能体会到行动的快感。即便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也能够发现梦境的这种特质。人在情绪上往往会自我欺骗,而这种倾向非常强烈,我们总想说服自己遵循这童年时成型的人生原型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