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武汉长大的。大名家唐鲁孙写湖北的饮食,六千六百余言,在唐的作品里算是少见的大篇幅,里面有名字的餐馆有十四个,但除了一个两个,今天都不存;今天上点评网搜索武汉的美食,本地菜并不靠前。
这篇文章只为在北京生活的,想吃湖北菜的人而写。
景海鹏在太空里为啥要吃热干面?
热干面是大多数人对湖北小吃的基本印象。这种面食是市井小吃,对原料的独特性要求相对更低一些:那种黄黄的碱面条事先已经是熟的,吃的时候用笊篱在热水里一焯,再淋上芝麻酱、酱油、辣萝卜干等配料,吃客在碗里一拌就能吃到嘴,劳动人民三口五口一碗面就也吃净了。
女作家池莉写武汉风物的文章很多,其中热干面是多次提到。《烦恼人生》里的主人公印家厚,每天坐船过江上班,都要带儿子在码头附近的早点摊吃一碗热干面。那里面的热干面并不是以美味的形象出现,反而象征了一些普通市民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庸细琐碎。但这一细节,也的确体现了热干面在武汉人生活中的日常性,它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好东西。
前一段时间,热干面其实有个很好的出名机会,但武汉人并没有注意。那是2016年10月间,太空人景海鹏和陈冬即将出发前往太空站驻扎一个月。在出发前,接受媒体的一次重要采访,被问及在太空里将吃什么,景海鹏说:我是山西的他是河南的,两个人都喜欢吃面条……所以加一点面条,比如热干面……说你是山西的,给你带点醋……当然臭不行,你比如说什么臭鳜鱼什么臭干菜不行,那不能带上去,小小空间,那味道受不了……
不知道为啥,太空人眼里的热干面,成了北方人爱吃的面食。不过,这可是航天员少见的实实在在提到一种具体的食物!武汉的商家如果抓住机会推出“太空热干面”,岂不是会吃客盈门?
据说,俄罗斯人把联盟号空间站里一天的餐饮(其实就是一些压缩饼干和牙膏状的肉糜),在网上打包卖到999元人民币一份,我们的太空饮食也可大有作为。
红番茄、楚厨
消费:人均20元左右
其实在北京的湖北馆子里,热干面大多数都做的还算比较到位,大概因为实在很简单。如连锁餐厅红番茄、楚厨还有一些小店,这道菜都能做的八九不离十。
金庸和古龙都写过的湖北豆皮
以前在武汉,热干面一碗两元的时候,豆皮大概是三到五元,两者身价的差异决定了一个是早饭里的贵族,一个是早饭里的平头百姓。
豆皮名字虽然土,然而制作颇为精良。用绿豆和大米磨成浆,加鸡蛋摊成的皮儿,里面裹上糯米,再配上肉丁、笋丁、虾仁之类,在大锅里两面摊熟。这东西看上去简单,其实难以形容其美妙。
豆皮是极为难得的一个被金庸、古龙两大名家都写进书里的美食,其它吃食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在《倚天屠龙记》里面,金庸这样写到:“令狐冲向北疾行,天明时到了一座大镇,走进一家饭店。湖北最出名的点心是豆皮,以豆粉制成粉皮,裹以菜肴,甚是可口。令狐冲连尽三大碟,付帐出门。”
看来金庸先生写书的时候是没有吃过豆皮的。前面说过,豆皮的皮儿,是绿豆加大米磨浆而成,而金老笔下写成“豆粉制成粉皮”,显然很不准确;又说里面“裹以菜肴”也不尽然;只有“连尽三大碟”这个描写很传神。因为豆皮确实是用小碟盛起来一份份卖的,胃口好的侠士如令狐冲吃三碟并不难。
现在金庸先生日老,估计也没有人再提醒他这些细节了。千秋万世之后,人们看到的金氏笔下的豆皮如此走样,湖北籍金迷未免有点遗憾。
古龙是江西人,也应该没有来过湖北。他笔下的豆皮比较简单,是《白玉老虎》里面的主人公赵无忌的一段经历:“赵无忌喝了几杯酒,吃了块著名的湖北猪油豆皮,又杂七杂八的吃了很多样东西。”
我很小的时候就把能找到的金庸和古龙的书读过很多遍,所以我知道:这两先生应该都是写过但肯定没有吃过湖北豆皮的。
现在北京的湖北馆子很多,但大多数的馆子并不太注意做好这道菜。因为这道小吃卖不上价,再贵无非也就二三十元一份,利润空间很有限。所以店里也并不精心制作,大概做一次可以放上很久,客人来了用微波炉热一下就上,所以总是外面的皮儿走了油,里面的糯米粒还没有热透。这样做出来的豆皮,令狐冲估计很难一次吃三大碟,赵无忌也最多吃半块儿了。
以前,豆皮本身是个成本颇高的小吃,所以市井小贩想尽办法节省材料,如用豆腐干来代替肉丁、用榨菜来代替笋丁,只有“老通城”一类的大店里面才能吃到肉丁、笋丁、青豆、虾仁等诸般货真价实的辅料。如今,这些辅料都不是再是珍贵的东西,可豆皮本身却在新鲜度上走了样,这是为啥呢?
过早
地址:三里屯
消费:人均30元左右
我在北京的多家店里吃过豆皮,都不满意,无可推荐。只有偶然一次,在东直门外春秀路一家叫“过早”的小店里吃到了新鲜而且味道很正的豆皮。那家店位于三里屯,把湖北的早饭做成了西式餐吧的风格,很奇特也卖的很贵,但我鼓励老板的这种尝试,他毕竟是正正经经的在做豆皮。这家店的热干面也不错。
藕汤——武汉美食的有冕之王
如果我是太空人,我则肯定要还求带点藕汤做太空食品,这东西浓郁醇厚而味道鲜甜,既适合装到容器里又能量比较高。
湖北是个水乡,尤其是以莲藕而盛名。湖北最好的食物是用莲藕炖的排骨汤,简称藕汤。这名字太土,湖北人一听到就眼发奇光,外地朋友一听到就觉得索然无味。我有北京朋友说:“藕炖汤能好吃么?”
从北方人的观点去推想,他说的也没错。北方人并不太喝汤,吃藕也多半是拌凉菜、滑藕片、炸藕盒,要理解藕的上品是粉糯而不是爽脆,这已然不易,再联系上那也并不太爱喝的排骨汤,那是很难认为是好吃的。
藕汤是一种十分乡土的食物,是用上好的排骨(如果一味追求浓香,还会用更肥一点的肘子,或者油水更厚的筒子骨)和切成大块的莲藕煨炖而成。炖好的藕汤是乳黄色的,一说更好的还要带淡紫,味道是排骨的浓香和藕的甜美。
大家知道,藕这东西并没有什么很强烈的气味,但有一股水的清香。武汉人认为:最好的莲藕是要入口即化的,在排骨的香气里融成一股子流淌的粉浆。
虽然藕汤是武汉人的大爱,然而并木有什么馆子以做这个菜有名。原因是这玩意费工费火,只适合家庭的小份制作,并不太适合馆子里的加工。我们家的藕汤做的并不太好。我记忆中藕汤做的好的同学家,一是最好要住平房,有个自己的小煤炉子,二是要和乡下有些走动,最好能弄到沔阳、汉川、蔡甸一带的藕送来。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这些条件其实随着城市化而渐渐的消解。所以我最喜欢去蔡甸、阳逻等武汉的近郊区的同学家寻觅,特别是有的同学家,用小煤炉子配上大大的“吊子”(大砂罐),里面可以一次炖煮五六斤肉、八九斤藕。而且年节期间,日日座在炉火上,捞完一锅再放新料,到最后那锅上的骨髓油脂厚有一指,如何能不好吃?
记得大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家的藕汤炖的很好。我很冒失的说:“那周末去你们家喝汤啊?”结果搞得该女生满面绯红大发娇嗔。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类同于女婿上门,确实不是随便谁都能说的。
我们漂泊在北京的游子并不能有这样的奢望,只求能吃到一碗合格的藕汤。武汉的餐馆是会做而不好好做,到了北京那就是想做也难好好做,所以很少能够一偿所愿。
隆中宾馆
地址:襄樊市驻京办
消费:人均40元左右
我在朝阳门外的吉祥里发现了隆中宾馆,这里是襄樊市的驻京办所在。和很多驻京办一样,这里有不少难得吃到的湖北菜,当然也有不少凑凑合合看不出所谓的南北菜。最难得的,就是把一锅莲藕排骨汤煨的浓浓厚厚,带着香腻带着粉糯,没有偏离故乡的味道,很忠诚于传统风格。大锅的藕汤138元一份,可供四人食用
烧烤——三足鼎立于天下
说实话,藕汤、豆皮、面窝还有热干面啥的,我在北京馋的并不是太厉害,因为大多都还能吃到七七八八的仿品。亲友如有京汉往还的,还多半会带些莲藕、菜薹之类的相赠,但烧烤这东西是无法携赠的,所以只有干馋。
武汉历史上是没有街头烧烤的。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后期渐渐有了,小贩把二八自行车的后座改成了一个小小的移动烧烤炉,车上用脏兮兮的蛇皮袋子装着肉串儿。每当小学放学就飞速赶来,乘着散学的人流卖上几十串,市场管理人员一来,他立刻蹬着车子飞遁。
那时候人心并不太坏,他买的肉串是正经来路的猪肉,并不像现在有人用各种黑心肉。只是价格昂贵,要4毛钱一串,而大多数小学生一天的零用不过就是1毛5分,或者2毛钱。要吃串还要攒上两天。吃完的感觉是——齿颊留香,回家就再也不愿意吃家里的正经饭菜了。
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家人后来发了一点财,开了两家有门脸儿的肉串摊子,在我们那一带,执烧烤业的牛耳达到十年以上。他们的肉串的特点是,肉串经过充分的腌渍,有一点蒜香有一点儿五香,还有强烈的孜然的香气,因为加了嫩肉粉而一直口感鲜嫩,在出炉的时候会可以多停留一会儿,让表面的汁水浓缩并发出一股轻微的焦香,实在是太诱人了。
那时候,我们小学生最羡慕街头的混混,混混手里总有个八块十块的钱,又喜欢显摆,经常是一群群的要了啤酒坐在那里,肉串儿一排排的上,还经常剩下点。不知道我是否有同学就此奠定了要去做混混的理想。
后来经济发展,肉串儿摊到处都是,不少当年的资深肉串摊主还把店扩大成了烧烤餐厅。那烧烤餐厅规模和麦当劳大小相仿佛,里面除了烧烤还有各种早点宵夜、卤菜和小火锅之类,记得著名的有“小乐川”、“琚疯子”、“无名氏”、“凤爪王”等等。
遗憾的是这种消费形态终究来说比较低端,又需要很大的空间来营业。所以,随着时代的前进,在黄金地段开大烧烤店的模式终究难以为续;另一方面,武汉人对烧烤已经吃得很精了,他们喜欢推荐的是一些更小但更有特点的,如“水二小对面的渔夫烧烤”……
我到北京小二十年了。锲而不舍的一直努力在北京寻找具有武汉风味的烧烤,但成绩一直平平。北京的主流烧烤是新疆烤串和东北烤串,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民族风味,肉虽然也要用皮芽子(洋葱)进行初步的腌制,但更多的是依靠辣椒、孜然和盐粒来形成一种粗犷的风格;东北烤串的味道,则主要是依靠刷上准备好的微甜又辣的酱汁来形成,腌渍—洒料—刷酱构成了完全三种不同的风格。
湖北烧烤在这种环境下是没有突出优势的,所以在北京很难吃到。
不是烧烤
地址:西四环青塔
消费:人均80元左右
有一次在北新桥地铁站,发现了一家小小的铺子,是一家三口经营的,买一点烧烤,也卖卤味和牛蛙,是湖北风格的。我为他们家没有大量的供应烧烤感到遗憾,他说是环境所限,并推荐我到西四环外一个叫青塔的地方,找一家“不是烧烤”,说是地道武汉风格。
虽然地方太远,我还是忍不住去了好几次。虽然环境改变,但那里的瘦肉串儿总有七分正宗湖北烧烤的风味。别的食物我不太评论,但一般的食客显然是吃的很开心。我每次结账的时候,都要去问老板或老板娘:“你们还开不开得下去?”得到肯定的回复后,我安心的离去,驱车40公里回到家里还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