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笼包
瑞秋的表弟马上就30岁了,他的父母第N次给瑞秋打电话请她帮忙给表弟介绍对象,瑞秋在电话这头一边答应着,一边默默叹了口气。
她已经先后给表弟介绍过四个女孩子了,可没有一个谈成的,基本上吃过两次饭,女孩就不愿意再见面了。
其实表弟的相貌和家境都不错,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稳定。
可每次和女孩见面,介绍完自己的基本情况,表弟就再无话可说,他说自己总感到紧张甚至恐惧,而瑞秋知道,这都与他初三时的经历有关。
那时表弟收到过一个女同学写的情书,流露的不过是青春期少女对异性懵懂单纯的情愫。
可他母亲发现这封信后,不仅把表弟狠狠训斥了一顿,警告他坚决不能早恋,还跑到学校找他们的班主任告状,导致那个女同学受不了舆论压力最终转学。
这件事给表弟留下的印象太深刻,那些羞耻的、被打压的记忆导致他一直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孩子打交道。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只有我们的父母才会把孩子18岁前的恋爱称为“早恋”,而且这一思潮是受上世纪70年代社会环境影响才出现。
在民国时,政府还规定男子18岁、女子16岁便可成婚,而在古代,男女可成婚的年龄更早。
因此,在青春期,孩子对异性有好感,产生爱恋,是身心正常发育的表现。
但是,如果父母武断的批判孩子“早恋”、否认孩子的感情,只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产生怀疑。
而且一旦你让一个孩子觉得“早恋”是羞耻的,他的心里可能会永远把恋爱这件事跟羞耻联系起来。
当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他会不再认同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不敢去爱,不再相信爱,正如瑞秋的表弟。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艾力克·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恋爱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认同有着重要贡献。”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遏制,而是正确地认识和引导。
在我们国家,“早恋”最让父母担忧的一是怕影响学习成绩,二是怕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造成不可逆的创伤。
那么,谈恋爱真的会影响学习成绩吗?
华中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数据调查,其结果显示“早恋”对成绩的影响与家长们的预设不同。
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早恋”发生的概率为17.5%,成绩居中的学生中发生的概率为15%,而所谓差生中发生的概率为19.5%,由此可见,“早恋”在以成绩划分的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差距很小。
那么,影响孩子的因素是什么呢?
是孩子缺乏相应的情感教育,父母没有教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只是一味地禁止孩子接触一切和恋爱有关的内容,导致他们在面对情感波动时无法合理的排解与调节。
所以,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情感认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另一方面,当孩子谈恋爱的时候,其所传达的信息就是,父母应该给孩子进行两性教育了。
因为男女之间的情愫是人类最本性最自然的情感,你只能扑灭明面上的恋情,却阻止不了他们的探索。
当孩子到了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纪,却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与自己的欲望相处,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越早普及相应的性知识,才能越好的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年少时的爱恋就像晨间的薄雾,朦胧而又转瞬即逝,珍贵而又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所以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去体验去经历,因为,这正是生而为人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