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清晨是安静的,也是多变的。正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但若有人问我,哪个季节的的清晨是绝不可错过的,我会告诉他,是冬日。
早上六点钟起来,洗漱过后,提着装着书本的袋子走出家门。天已蒙蒙亮,稍显狭窄的街道上空无一人。提着袋子往路口的方向走去,在转角处,便可看见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微黄色灯光,那是街上开了十几年的米粉店———薄薄的雾气像一层层轻纱,为清晨中的粉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走过十字路口过后的那段路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但眼下的路却清晰可见。街上空荡荡的,安静极了,连鸡鸣狗吠的声音也没有,似乎连针掉下来的声音都清晰可闻。置身其中,恍如梦境,里面什么旁物也没有,只有你,有脚下的路,和头顶的天,连身旁和眼前的雾都变得那样虚无。让人不禁想起慧能大师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里面的景象或许和这番景象差不多吧。
回过神来,会发现,脚下的路,延伸得很远,很长;路边的房子很高,很大;头顶上的天空恐怕是千万个自己叠加起来都无法触碰。和苏子同船游赤壁的吹洞箫的客人早已对这番景象做了“描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那又如何呢?正如苏子所说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去享受就好啦。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拐一个弯,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右边是人家,左边桑树地。那时的桑树还没有人头高,沐浴在清晨的雾里,格外祥和。路边人家的狗许是听到了脚步声,吠了几声,却丝毫不影响人观赏周围的景象,毫无违和感。
沿着小路一直走下去,再拐两个弯,就到学校了,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条上学的路一直陪伴我走过三年的时光,而我仅仅体会过为期两个季度的这番美景。后来早起,也只是为了赶车去城里上学。或许,现在去也回不到当时的形境的吧,毕竟逝者如斯,且不说周边的景象有所变化,就连人也不再是当初十三四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