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法院五年多时间了,对于部分朋友咨询我关于选任案件代理律师的问题,经过自己一个个私聊中,,特此对选任律师说说自己的见解。
本文针对的是有诉讼官司普通老百姓,那种资源很雄厚的人,对接的是律协会长等高端人士,集整个律所之力来服务就另当别论了。
先下结论,:一、别找职业一两年的(法检离职除外);二、找认真负责律师,别找资源型律师。
关于第一点:别找职业一两年的(法检离职除外)。
职业开始一两年的,是才从学校毕业的,不管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都需要经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可能他写论文特别厉害,但是法律实务与法检打交道的路数都不熟,书本知识未必能完全应用。
同时其实很多初次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包括才入法院一两年的,心智建设是不够的,完全没有建立起职业化体系。也就是说可能不够靠谱,不仅在法律实务分析和待人接物上,更是一种职场资本中认真负责态度。
不要轻信什么在法检实习了一两年的故事,实习生在实践中实习所做的就是装订、打印、做笔录等事务性工作,就是正式干警也是入职一两年后才开始真正从事思考性业务。
对于法检离职的,两种人建议不委托,一种人可以委托。
两种不委托的是:1聘用制书记员、法警等,他们在法院就算呆了20年,也是从事的事务性工作,随时可以离职,只要过了司考就基本出去了,其理论基础可能连才毕业的学生都不如;2一两年就离职的正式干警或者从来没呆过业务庭的干警,一两年干警不说了因为基本就没学到多少东西。而对于没有呆过业务庭的干警原因在于,审判执行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亲历亲为知道案件流程和具体案件情况来判断,但是比如办公室的干警,他对待人接物、活动组织、公文写作会非常厉害,但是你请的是代理人,能够解决案子的问题人。
那么另外一种可以委托的即使他才从业一两年,他的经验比五年的律师还丰富,原因在于现在基本上规定法官入职后的服务期为五年,那么他需要学习工作五年后才离开单位,经过法官法规定两年之内不能作为代理人出庭,但实际上其还是在从事法律工作,也就是说他在有律师证时已经具有了至少七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下面简要说明一下法院业务庭有哪些:民商事案件,民一、民二、民三、民四、派出法庭;刑事案件,刑庭;行政案件,行政庭;执行案件,执行局。部分法院审监庭、综合审判庭、审管办也会做相应案件,具体法院不同,需要询问)
为了防止太过露白的询问,建议询问话术为:XX律师,原来你是XX法院的啊,对了你之前在哪些部门呆过啊,感觉怎么样,我朋友儿子也想报考那个法院)
最后一点要说的事,千万不要觉得法院出来的人有关系,个别情况确实会有关系稍稍帮下忙,但现在落实了法官司法责任制,就是指法官终身为自己的案件负责,绝大多数的法官绝不会因为一点点关系导致职业生涯摧毁,唯一给点便利的就是帮忙交给费,早点送达下法律文书而已。
关于第二点:找认真负责律师,别找资源型律师
法律推荐榜最有名一本书之一是《致年轻律师的信》,这本书凝聚了作者执教哈佛和律师执业37年间的人生阅历和心得。被包括金杜律师事务所等全国顶级律所说推崇。
其作者艾伦·德肖维茨,28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学教授。成功代理过许多重大案件,包括辛普森案、泰森案、五大楼秘密文件案、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和美国总统大选案等著名案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辩护律师”。
其中里面有一句话,庭审的胜利在于庭前准备,打官司永远是打准备是否充分,甚至包括研究对手律师习惯,诉讼法院类似案件等等,这才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律师该做的。
律师分为四种:1兢兢业业业务能力强的律师,也非常有资源;2兢兢业业业务能力强的律师,没有多少资源;3具有资源,但比较懒惰或业务能力弱的律师;4又没有资源,又没有能力的律师。
资源型律师是指因为父辈等其他人脉关系或者善于交际等获得了一定的高价值的人的认可的律师,能够为律所大量案件的,这种律师非常赚钱,而且晋升较快。对律所而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有收益就是好的。社会本就是这样的,非常支持这种行为,我这篇文章只是做出一些对普通大众的建议。
当然这四种律师,第一种最好,其次是第二种律师,而非第三种律师。首先,普通大众的案件也都很普通,资源型律师维系人际关系的性价比远远高于深耕你的案子,而业务性律师则是通过把一件件小案子做好,来实现自己的口碑。
我就见过一个天天打牌但名气很大的律师,把一个几百万的案子搞砸,因为之前庭审笔录在那里摆着的,撤诉后重新起诉也救都救不回来。
针对以上所说总结几点:
1.千万别律师看吹牛,我认识某某,我和哪个法院XX又是兄弟伙。大多数法官都是正直的也是小心的,虽然有个别一些少数人的规则,但是吹牛的太多了,百分之九十是假的。
2.看穿着看自信,这一条是排除一些没能力没资源的,业务性律师可能穿着一般得体但比较自信,资源型律师穿着又好也更自信,但是这一点起码说明得体的人至少对自己生活自律,如果律师生活都一团糟,那对付你的案子他会花多少精力了。
3.看其他法院工作者对他的态度,这里说明是法院内部成员对他的主动程度,不是他主动打招呼的后果,经常有律师在门口给法官打完招呼就对当事人说:“你看那是我的兄弟伙,XX法官”,其实法官仅仅是礼貌的点点头。如果多个法院工作者主动向该律师打招呼,基本上这律师要么是业务型的,要么是资源型的。
具体来辨识就是看多个30岁左右的工作人员态度,原因在于30岁左右的干警,也是法院以后的中流砥柱,喜欢学习喜欢专研,更佩服的是他人的专业素质,当然也有个例,所以需要看多个。
4.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律师、法官都有较为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但至少需要了解一下民刑执行政。比如法院离职的律师,民事法官基本上搞不懂刑事案件,刑事法官基本上不懂执行案件。律师也一样,你是民事官司找民事律师,你是执行案件找懂执行的律师。(简要说明民商事就是经济纠纷、家庭、伤害等等社会经常发生的;刑事就是可能有犯罪发生并已经公安立案了;执行就是法律文书生效了,但是一方还是不履行义务比如还钱,申请法院执行;行政就是告行政机构,也就是“民告官”)
5.别看大众点评,网络搜索,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花钱就能排名,能力未必优秀,这叫做打广告律师吧哈哈。
6.别找一两年的律师,也别找资源型律师。
7.要求看他律师证或者司法考试证书,千万不要找法律工作者,这一条比上一条更重要。过了司考至少证明理论功底还是有的,法律工作者仅仅是司法局为了解决法律服务难增设的,他们的理论功底基础较差,不然怎么考试都不过了。
8.法官最讨厌的就是说的天花乱坠的代理人,非常反感。这些代理人的表演真的是做给当事人看的,如果你的代理人给你这种感动得要哭了的感觉,可能他水平有限。法官喜欢的律师是针对以上焦点一、二、三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这方面也是考虑点之一。
9.如果有时间选择最靠谱的律师:第一法院朋友推荐,法院朋友就是你的朋友,他也找不到这钱,所以他推荐的肯定比较中肯;第二,去法院一趟,可以参加庭审的,只要你保持安静,就静静在那里看半天,通过上面方式你能找出哪些律师靠谱,直接找他咨询;第三,前两者都没有,就只要看排名了,看的全国律所的排名,然后去自己当地找这些律所。
虽然有些建议是一棍子打死,但是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发生的,仅此建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