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http://mp.weixin.qq.com/s/G9rGb1xehOHIvkitT2UGYg
美国,父亲带两个女儿去超市,小女儿不小心撞到大女儿,她拒绝对姐姐说sorry,因为她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父亲坚持并给予和鼓励;后来一个成人撞到了小女儿,父亲坚持让成人说sorry,成人拒绝了,因为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父亲找到超市管理者介入,该成人依旧拒绝;后来超市管理者找到警察,以涉嫌骚扰未成年人抓走这位成人,成人依旧拒绝道歉;后来小女儿走来过来,对这个人说:“我知道说对不起很不舒服,我也不是很喜欢,但我爸爸教给了我一个方法,这样说起来就好多了……请试试”,给予了她鼓励的眼神。后来这个人哭着说完了,并和孩子拥抱在一起。
I:重述知识
这段视频说的核心是,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骨子里都是排斥说sorry的。
前: 视频是从小女孩无意撞了姐姐,爸爸坚持让孩子说sorry,然后一个成年人又无意撞了小女孩,爸爸坚持让成人说sorry,两种情况下的冲突对比引出的话题,并分别收尾于父亲对孩子的鼓励和孩子对那个成人的鼓励。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也是来源于这个矛盾的对比,尤其是看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对说sorry感觉到排斥和抗拒,但是此时他人的坚持和鼓励就变得更为重要。这会让人无法逃避学会面对,放下阻抗,开始感觉“这事好像没有那么难,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开始慢慢尝试去接受,并且在第一次做出行为后,获得了认可的反馈。
因: 假设1:该事件发生在美国的超市。美国相比于中国,好像家长的权威观念会弱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平等观念会更重一些;假设2:超市管理人员的反应。假设1,没有特别去验证,但是我们相信是很真实的场景,因为这和美国的子女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关系;假设2,视频也没有给予验证。视频中超市管理员对于一位父亲投诉另一个顾客——要求对这种非故意的碰撞坚持道歉,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并且在对方拒绝的情况下,叫来警察,警察还坚定的持有支持的立场,给那个成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超市管理员和警察的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没有进行验证,我也暂时不能获得相关的支持信息。而在现实中是否会出现超市管理人员也对于父亲的要求不予支持,警察也持同样的态度,觉得父亲小题大做呢?如果是这样的场景,这位父亲又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女儿,他会对她说些什么呢?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
后: 如果我按照这个父亲的做法教育我的女儿,并坚持要求他人给予我女儿同样的反馈。好处是,坚定而清晰地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因为孩子弱小而被要求,它是公平的对待于世界上的所有人。
果: 1、如果我不像父亲那样做,在小女儿撞了大女儿之后,我也听之任之,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以后对于事情判断对错的标准,不再是基于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基于是否是主观故意的行为。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对于一些所谓非故意的他人伤害行为变得接受或者反应“冷漠”。这会在孩子学会向他人传达自己爱的意思表示或从身边周遭环境中获得爱和保护的感受方面都面临困难。
2、如果我像父亲那样教育了小女儿,但是在陌生的成年人撞了小女孩后,我没有继续坚持,或者在第一次坚持受阻后就放弃诉求。我有可能给孩子心中留下的判断是:之所以我说sorry不是因为这种行为错了,而是因为我是孩子所以被非公平的对待了。这样的严重结果就会使得孩子在教育中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强者,其背后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与他人竞争中的更优秀,而是避免弱者的非公平遭遇,甚至是成为可以不公平的对待他人的人。这是对塑造价值观的危害。
适:美国心理治疗师Jenise Harmon,她说:“若孩子不是主动,这样的认错就没意义。”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孩子只是迫于父母的“淫威”认错,而非真正认识到错误所在,多数情况下,同样的错误又会再次发生。在Jenise Harmon看来,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并不是因为那只是句礼貌用语,她更想的是让孩子知道怎样与人相处,更想教会她每当犯了错,她自己能及时识别出来。Jenise Harmon说:“我想永远让良知指引我女儿。如果我能帮助她培养识别正确及错误的意识,以后,不管我在不在她身边,那都会是一个永恒的礼物。”
而在视频中父亲的操作,对于解释为何要认错的场景中,更多放大(反复出现)的是坚持的要求,对于给对方讲述被撞一方受到伤害的感受以及影响上,相对没有那么多。所以,就像孩子对那个成年人说的那样,也只是表示了认可这种“向他人认错,我也不喜欢”的情绪,以及鼓励对方“认错其实很简单”。这表示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很可能是,说一句sorry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虽然有点不喜欢,说了也没什么。而不是聚焦在真的识别了对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产生真诚歉意的感受。
用:1、确保周围环境(其他成年人)支持父亲的诉求,避免当父亲请求他人支持我让成年人向小女儿道歉时,其他人给予否定的表示,会很容易让我的孩子产生其他想法;2、孩子的情绪尚处在焦躁和情绪不是很激烈的程度,如果当孩子已经情绪很激动,这时是不会认真听大人在讲什么的;3、在父亲开始批评小女儿时,周末陌生的成年人的反应相对淡定些会更好,视频中那些成年人的积极参与批评和明示要给孩子一个行为上的惩罚,这些都易于加重孩子的阻抗情绪,不利于后续的沟通开展。
边:对于孩子教育方面,没有关注过其他类似的信息,但是在人际沟通解决矛盾冲突(员工纠纷处理)的领域有过类似的操作建议,即:要学会使用同理心进行沟通,促使对方可以换位思考,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做出对他人和自己共赢的决定。
界:美国心理治疗师Jenise Harmon的观点和该视频的区别是关键落脚点。该视频反应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说sorry,哪怕是非故意的;Jenise Harmon的观点是要学会让孩子自己通过自省来识别,建立是非观,而不能逼孩子认错。
两者之间的交集是:都认为如果当孩子能认识到自己是错的行为是,去大胆的承认错误肯定是最好的。
A1:激活经验
在孩子教育的领域我没有相似的经验,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样的案例如果发生在国内的超市,如果我为此求助于超市管理人员或警察,应该难以得到相同的态度反应。或许是法律环境不同,或许是一些人际态度不同。
不过,在建立孩子的是非观上,自己还是有失败的经验。比如今晚,到了9点了,孩子该去睡觉了,我对她说:“到时间了,该去睡觉了吧?”;然后她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不去洗脸,我说“我给你20分钟时间洗漱,如果按时完成,今晚我和你睡”;然后她又磨蹭了5分钟,我说“快点了,20分钟,我要开始计时了”……后来爸爸批评我说,“哪里还有20分钟,刚才已经过了5分钟。这样是教育不出来孩子时间观念的。”我想想也是的,因为没有坚持,也就没有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一分钟也浪费不起。
A2:催化作用
在明天起床时,我会严格地进行时间的要求。(1)会从给定20分钟穿衣洗漱的时间,变成为“穿衣洗漱的时间是20分钟,从”*点*分到*点*分”;(2)在她出现懈怠和磨蹭的时候,会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和她强调按时完成对她自己的重要性,并给予对她能按时完成这件事的信心;(3)在她做到时或者有值得肯定的行为和结果时,要及时的基于温和的认可类的反馈“你看,你真的做到了……,其实这并不难,对不对?你是可以做到的”;并鼓励她“下一次我们可以尝试去做……,我依旧相信你可以,因为遵守时间的规划对我们很重要,那样可以使我们每天都变得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