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农历初一这一天,无疑是一个即将载入中国科幻电影史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一部中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各大影院上映。
~ 1 ~
中国科幻路,任重道远
谈中国的科幻,不得不提的是本次影片的剧本蓝本,及监制刘慈欣。
他在中国科幻小说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该奖项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此次获奖也是亚洲人首次获此殊荣。
科幻意味着什么,是一个人跳出自己的个人身份,走出自己生活的国家,用一种大气磅礴的宇宙共融之视角,去关心全人类的畅想。科幻借想象和科技的力量,通过对人类生存空间、生存秩序的重新定义,以人文关怀的角度,重塑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更多的是透过科幻的外壳,达到对人类的行动轨迹的深度反思。
中国,乃至亚洲在科幻领域的探索是少之甚少的,这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等息息相关,更与国家的力量、舆论导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刘慈欣是一位凭借个人丰富的文史阅读、和大背景下生活的圈子及生活的状态,自然而然形成的对科幻的迷恋,进而通过不断的尝试,塑造成型的科幻作家。显然,科幻不单纯需要一个人有科技背景,更需要一个科幻作家带着最质朴的生活基调,和返璞归真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所闻所感借助文字、以科幻的形式呈现出的一种带有张力的价值观输出。
刘慈欣的《三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编辑催更出来的作品,显然这并不是他心底最完整的对自己思维和想象空间的诠释。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框架和套路的范围内,将刘慈欣推上了神坛,让他的思想得以被认可,得以传播。
而《流浪地球》作为刘慈欣的中篇小说,等同于《三体》的微缩版,它用一个最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对宇宙危机的中国式化解。
刘慈欣说“科幻小说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在科幻小说范畴内,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目前,中国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和作品都较少,读者规模也较为有限。此外,科幻周边产业、科幻周边产品在中国也基本上处于空白。”
是的,中国的科幻,无论是以小说还是电影作为载体,若想真正的得到发展,要想达到将它作为文化、商业符号、思维方式,让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渗透,还任重道远。
~ 2 ~
中国科幻电影路,险阻重重
好的电影,一定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的。
而科幻电影从想象到落地执行的过程中有着数不清的难题。
电影《流浪地球》筹备及拍摄历经四年,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曾一度“绝望”表示:“做了科幻电影才知道,有些问题真的不仅仅是没有钱这么简单”。
刘慈欣也在筹划过程中长叹:“科幻其实更适合于画面而不是文字来表现,但科幻小说里的一句话要变成画面需要密集的创意,这个其实拍摄起来是很艰难的。”
为了拍摄《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改编剧本花了一年零两个月。
剧本完成之后,他又带领他的团队用了7个月时间,请4位中科院科学家协助他们为《流浪地球》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世界观。
制片方拍摄耗时四年,绘制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10000件道具,搭建10万平方米实景,制作2500个特效镜头。
拍摄筹备的四年来郭帆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拍摄期间遭遇各种困难,在资金等问题的困扰下,幸而遇到吴京伸出援手,才使得电影能够与今天的观众见面。”郭帆坦言:“没有吴京就不会有《流浪地球》,他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而演员吴京,原本作为客串身份出现在本片,片中除了情感戏之外,并没有出现任何他的老本行武打镜头,但吴京表示,要相信这个团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大的能力,而是相信未来我们中国一定能有自己的科幻片。
~ 3 ~
有一种敬业,意义重大
科幻电影考验的不单单是导演、制作方,还有演员。
为了达到科幻外壳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演员除了本职的飙演技以外,还要充当一个和道具和谐共处的角色。
而据说“前夫”哥雷佳音也在剧中客串,却没能成为救援队一员,原因是他的头大,戴不上标准尺码且价格昂贵的太空头盔。被采访时,雷佳音被李光洁调侃,但这何尝不是演员的另一种牺牲。
而主演李光洁,每一场太空戏都要身穿重达80斤的外骨骼防护服拍摄。而每次衣服都需要四到六个人穿一个半小时,骨骼防护服上还有18个螺丝,工作人员每次要拿电钻拧上去。
他在整部剧的拍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可想而知。
还有另外一位,虽然戏份不多,但角色设定十分重要的,就是吴孟达饰演的男主角的外公韩子昂。他是片中唯一的“95后”,人物设定是出生于1999年,也是片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人物。
吴孟达已过了耳顺之年,他一开始也并不打算参演《流浪地球》,剧本是他的公司,在他病中接下的。
已经65岁的吴孟达对国产硬科幻片是没有太多概念,甚至是持怀疑态度的,连本片的导演是谁他都是第一次听说。甚至他还以为这就是一部像《长江七号》一样,用科幻概念拍摄的温情片而已。连剧本是中国人写出来的,都让他十分惊讶,在他看来,科幻剧本,大概是好莱坞买过来的才对。
然而,一进入拍摄状态的吴孟达,不顾身体的禁锢和其他演员一样穿着几十斤重的外骨骼吊威亚。实在力不支的时候,他拍了几条之后就出去吸氧。
因为拍摄强度太大,拍摄第一天回到酒店,吴孟达就忍不住哭了。
但是他鼓励自己:“在我有生之年有机会能拍到这种电影,能够在我们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页,值了。”
吴京曾在微博上面感叹,和吴孟达配戏,他在现场不需要带剧本,因为他早已经把自己和对手的台词都背下来了,这是老艺术家的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最佳体现。
而《流浪地球》这样一部险阻重重的中国科幻电影能够成型,展现在观众面前,就是无数个无名的、有名的像吴孟达一样的剧组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 4 ~
中国人,可以
在小说《流浪地球》作为蓝本的基础上,电影版的编剧,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进行了剧本的改编。而导演郭帆也力求要讲这部科幻电影打造成一部完全中国化的科幻。
《流浪地球》的故事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太阳已不可依附,而宇宙探索之路更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故事中出现了“借助木星引力来帮助地球逃离太阳系”,出现了“行星发动机”,出现了“地下城”,这些新颖而充满创造力的概念显然是中国科幻人的智慧。
但更出彩的是,在科幻的外壳下,出现了“为了完成太空使命,父子分离,产生的亲情隔阂与羁绊”,出现了“有自私心、有小人物视角的主角刘启”,出现了“因为妻离子散不甘心命运,而前去救援的队长王磊”,出现了“王磊口中争先恐后去实施救援的各国救援队群体相”,这些成熟而平实的内核,洗尽铅华呈素姿,没有去模仿和生搬硬套西方早期科幻的英雄主义、唯美爱情,而是用最朴实的人性体现,讲述了人类作为存亡共同体的一种团结,一种生而为人的责任感。没有谁是末日英雄,人人自救的群像,是中国编剧,中国科幻向世人输出的最核心的价值观。而这种内核的表达,无疑将中国科幻,披上的不是中国的唯我独尊,而是中国人的大同价值观、和特有的民族气质。
更让国人振奋和惊喜的是,科幻终于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元素,过年的地下城,井盖、墙上的广告贴纸、路标、捏泥人儿、舞狮、装饰灯、撸串儿的苍蝇馆子、兔女郎,这些都极具真实感的中国景象,它们的出现也时刻的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科幻。
~ 5 ~
科幻人的上下求索
大家都知道,在国内,关注科幻、创造科幻成品的人,和其他领域相比无论受众还是市场都还太小太小,电影电视的宫斗剧、穿越剧、小说中的批判、情感小说依然是主流。
而科幻题材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从创作出来,到被认可、叫作大卖,它的意义远不是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或者呈现在数字上的口碑和票房。
科幻,作为一个领域,多少人在这方面的多方尝试,旨在向国人、国人的未来,我们的少年一代,打开一扇门,在一个未经过过分开垦的领域,让人们清醒,这是一片沃土。让少年一代,不仅享受今日当下的科技发展的红利,更能在此之上,发挥自己的无穷想象力,为未来,为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为宇宙的共荣、为个性的张扬,都打出漂亮的一张牌。
若能在2019年这个时间截点促成一股中国科幻热,那么这次《流浪地球》上映的意义将被无限次放大,远胜过与世界科幻的共振、以及向外国展示中国科幻热忱和成绩的意义。
2018年10月28日,刘慈欣的新书《给孩子的科幻》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
真正的用心的科幻人,绝不会满足眼前的星云奖、雨果奖,更加不会满足仅仅拍摄一部、两部科幻电影。他们更希望的是多角度的向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少年展现广阔宏伟的科幻世界的同时,引领孩子们走进科技想象的圣殿,让后辈的人生和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