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被某些语句吸引,尤其是有着诗意,意境还特别深远的,于是,毫不例外的,季老的《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又吸引了我。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做过两个多月的清朝“遗小”;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那些我们眼里的历史故事,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被戴帽子不敢说话的隐忍,他都是亲历者。
然而,这一切的苦难并没有让他愤世嫉俗,他对人间仍然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仍然保有一份天真。
他的这份天真是一种尝尽生活滋味后的选择,是阅尽世间沧桑后的至真至纯。
在他笔下的文字里,从他对家乡、亲朋、以及身边的花草动物的干净朴实的描述中,能让人体悟到生命的万千悲喜和生活的宁静平和。
他会在老友侍弄花时,停下脚步,聊几句,趁机“蹭”看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会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但老友离世后,那些花儿在他眼里,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甚至,他都不希望春天来临,不想看到几朵仅存的月季花,在秋风中颤抖,挣扎,苟延残喘,浑身凄凉、寂寞。不想它们因没有老友侍弄而行将枯萎,连幼芽都冒不出来…
他喜欢花草,他也喜欢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着爱着孩子。
其实,孩子的心思是最纯净的,他们对善恶的感受也最敏感。或许正因为他保有的那份天真,无私的善念,让他在第一次与孩子邂逅相遇时,得到小至二三岁,大至十一二岁孩子的欢心。
才会让那孩子在他曾经住过的锁着的屋门前天天蹲守;会因一面之缘,让相差六七十岁的他们成了忘年交;会让不大说话的孩子抢先母亲一步,搀扶季老,在离别时扑到他怀里泪流不止。
季老爱花草爱孩子,也爱小动物。
小时候,他在床底下养过三只兔子,只是它们先后都跑不见了。让人不明白的是,第一只不见了后,他为什么不采取措施,把兔子看的牢一些呢?只是每次伏下身子,去看床底下它们在不在,然后到处寻找……
季老爱小动物的理由,或许跟如今人们喜欢小动物如出一辙。
小动物的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犯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会让人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别扭。
在它们面前你可以不用装,不用演,可以放下所有防备;而它们知道你对它们的好,全身心的依赖着你、信任着你。
也因此,他才会在自己的养的小猫生病后,不管不顾的把猫尿留在他正在写文章的稿纸上面时,心里虽急,却谨遵自己订下的戒律:决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
只是赶快把稿纸拿起来,抖掉上面的猫尿,等它自己干。面对家人的嘲笑,也是置若罔闻,”全等秋风过耳边“。
不得不说,季老对小动物是真爱,文章似乎都排在它们后面。
他的这份纯真与热爱,体现他的字里行间,也传入看这些文字的人的心里。
也让我们明白,当我们用天真的眼光去观望世界,也会发现春雨动听,塘荷清丽,人间有真情,生活无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