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mmmono.com/g/meow/988648/
1984 年,罗布·派克(Rob Pike)和布拉德·埃利斯(Brad Ellis)朝 Usenet(互联网的前世,小范围、类似于暗网) 的 net.singles 版释放了一个叫做马克·V·施内利(Mark V. Shaney)的“用户”。net.singles 是寂寞书呆子们用来求爱,或者求爱失败求安慰的地方。马克就是根据马尔科夫链命名的,这是一种数学上的随机过程,他们用它来生成马克的那些“言论”:对人类语言进行的语法正确但意义错乱的模仿。
马克是个机器人(bot)。
1989 年的一期《科学美国人》解释道:这个程序需要先读取别人的文字,然后对他读到的内容写出一段啰嗦并令人困惑的评论……虽然马克的文字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但读起来却又有点像那么回事。大概有点像一个刚刚通宵自习完,马上要倒下的大学生脑子里会剩下的东西。
其实更像是一个刁钻好斗又刚刚喝大了的文学教授写的吧。1985 年的一个帖子里有这样的内容:
我也是醉了!我有一个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而不是《芬尼根守灵夜》!难道你真的认为你的帖子能改善别人的生活,并以此赢得敬佩?只有后者在学校里是有价值的。当然,这活宝可能是例外,而不是规则。看来,知识分子通常是第一批这么发神经的?
原文:It really galls me! I got a BA in computer science instead of a _Finnegan’s Wake_! Did you really intend your posting to be able to improve one’s life, and to win admiration — only the second seems to matter in schools? Granted, this clown may be the exception rather than the rule. It seemed that the intellectuals are usually the first to be so totally off the wall?
派克现在已经是谷歌的著名工程师,他告诉我当初他和埃利斯创造马克有很多动机,但最终激发他们的是“在互联网上搞点后现代主义恶作剧的冲动”。派克说当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哲学著作和观点在一些文艺型极客中非常流行。而解构主义是德里达文艺评论哲学的核心观点,任何文本都“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意义,而不是统一的、合乎逻辑的整体”,马克所做的就是颠覆文本本身的意义并把它们放进完全不可能的上下文中。如果他们自己想写出这样的玩意儿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一天十分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