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帝移动棋手,棋手移动棋子,
又是什么上帝,在上帝背后设计了
这尘土,时间,梦幻和痛苦的布局?”(王央乐 译)
这三行诗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棋手2》中的最后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确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文学主题:永恒和梦幻。他创作的“新小说 ”短小精干。即晦涩难懂,又让你欲罢不能。看了他的小说,你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哲学已经死亡,留下来的将是“诗”和“思”;为什么中国哲学家尚杰将艺术尊为“第一哲学”。
将哲学元素注入小说是博尔赫斯新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其实,作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已经将哲学注入文学了,他最重要的哲学理念Dasein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元素。
“万有中有这样一种‘存在’,它首先意识到,发现到自己的‘有限性’,‘时限性’这就是‘人’,这就是‘dasein’”(叶秀山:《诗,史,思》)。
从海德格尔开始,世界的哲学家第一次将目光集中到“人”身上,注意到“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诗意的栖息不是欢乐的栖息。诗意的栖息是在说dasein悲欢离合的故事。是“神”,是文学给“这尘土,时间,梦幻,痛苦的布局?”。于是哲学和文学何为一体。
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博尔赫斯的一篇小说:《环形废墟》,试着理解一下这位阿根廷文学巨匠如何将小说和哲学合二为一。
小说的开头,作者叙述有一个从南方,河上游来的人潜入了环形废墟。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人叫什么,称呼这个人为“他”。这个“他”有极复杂的哲学蕴意。在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他”,“他者”已经成为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 ,他喜欢用人称代词,很少描述具体的人。这是一种带有哲学味的叙述。“他者”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dasein”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诗意的存在的“他者”,是文学的“他者”,这个“他者”不能是单独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要有理想,要有信念,“他”总是要创造一些什么。于是这个“他者”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他要做梦,要在梦中完成一次人类的壮举,小说是这样叙述的,“引导他来到这里的目的虽然异乎寻常,但并非不能实现。他要梦见一个人:要毫发不爽的梦见那个人,使之成为现实。”
至此,一个哲学的“dasein”进入了文学的梦幻。这梦幻当然不是 一般的梦幻,而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梦幻。
“他”入睡了,开始做梦,梦见了一颗跳动的心,然后又梦到了各种器官。作者说,他梦到这个人跟诺斯替教派所造的人类的始祖亚当一样笨拙,神让“他”给梦中造出来的这个人起名“火”。“他”不知道“火”是不是真正的“活”了。于是命令“火”将一面旗子插在对面的山头上。“火”居然做到了。他又命令“火”到河下游一座废弃的庙宇里让人顶礼膜拜。
若干年后人类因干旱而频临灭绝。“他”发现大火向他扑来。他想跳进水里躲避。又觉着活着太累。他起身向大火走去。火居然没有吞噬他。“‘他’害怕的知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小说结束。整个小说不到4000字。但这小说给了我们多少陌生的链接?小说难道可以这样写?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读者不得不自己去揭开谜底。可这不到4000字的小说究竟有多少‘谜底’呢?”
“废墟,他,梦,火,诺提斯教”构成了这部寓言式小说的关键词。博尔赫斯就是利用这五个关键词,尤其是“火”这个意象,在小说中表达了复杂的寓意和深刻的主题。
1933年,博尔赫斯出版了《讨论集》该书不仅融合了神学和哲学的思考,还包括了对魔幻艺术的思考。
博尔赫斯说,在一篇经典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事实可能溶进作者自己的经历,但是这些只能从故事中推断出来。他们并不直接存在于故事中。他在一篇评论中说,“超自然的因素和日常的生活纠缠在一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没有任何界限。尽管现代人不再相信魔幻这种东西而是相信所谓的自然法则,但是小说可以为我们保留一些我们自己身上那些一直存在的‘原始性’”。(引自《博尔赫斯大传》)
卡西尔说,艺术,既不是物理世界的模仿,也不是强烈情感的流露,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艺术家与他面对世界的关系不是模仿,再现的被动关系,而是要看出世界独特的意蕴,作出独特的解释。
事实上这个短篇正是通过这五个关键词,写出了一个自传体的小说,通过魔幻手法,写出了博尔赫斯爱情的幻灭。
女诗人诺拉*朗厄是博尔赫斯一生梦魂牵绕的恋人。她拥有靓丽秀发,她轻盈,高贵又富有激情,就像微风中招展的旗帜。这是博尔赫斯对诺拉*朗厄,的评价。在《一头漂亮的红发》这首诗里他写道:
她走过来,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
她诱人的一面
就是她那迷人的红发。
令博尔赫斯痛心的是后来朗厄爱上了另一位作家吉龙铎。
在失去朗厄的那几个月里,博尔赫斯经常想到自杀。他认为自杀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对肉体的否定。是一种高尚行为。他把诺拉*朗厄当做他的女神,是他将一位诗歌爱好者培养成了作家。是她的爱把他带到了创作的巅峰,又是她把他抛进了深渊,在深渊里通过她,他可以跟宇宙交流。这痛苦的交流,让他挣扎在生与死的焦虑中,正是爱的焦虑最后让他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匠。
小说不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系列的象征,这些象征所遵循的不是假定的不可知的现实原则,而是追寻了魔幻的原则。写作植根于作者的经历,但这种原材料般的经历不能照事实直接传达给读者。他指出奇幻经历必须基于作者自身经历之中。
博尔赫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体会到了艺术的真谛。叔本华说,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永远——永远需要可见的非现实。”接着他又说:“世界具有引起幻觉的特点,让我们来做任何唯心主义都没有做过的事:我们来寻找证实这个特点的非现实。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康德的二律背反和芝诺的辩证法中找到他们。”下面一段更能说明博尔赫斯的创作理念,“最大的巫师就是那位吧自己的幻觉作为自主的表现形式从而使自己着迷的巫师。
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火是世界的始基,宇宙万物源于火又复归于火这个赫拉克利特式哲学命题,你一定认为他是个疯子。但就是这样一个疯子式的理念让博尔赫斯沉醉其中,他沉醉于别的作家勾画不出来的东西。在博尔赫斯那里,火不仅是世界的始基,还是爱情的始基。火,这个作为宇宙始基的理念,转变成为感受爱的理念,爱的情绪。火的哲学价值转变为爱情价值。爱本来就和宇宙一样伟大,因为,爱是人类一种强迫性的遗传。爱是人类心灵的始基。
火的意象是非存在,又是存在,因为它存在在作者的思想中。这正是哲学家胡塞尔说的“圆的正方形”它在现实中不存在,但可以在我们的思想中存在。何为“非存在”“非存在”不正是魔幻的“存在”吗?不正是艺术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