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其中一个故事是自己的母亲生病,这个孩子检验配对成功后把自己的肝分给妈妈,接着全国上下跟着感激涕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也能成为让世人感动的大事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陌生人帮你都要感恩,何况现在是十月怀胎辛苦生育、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成人的母亲。她需要你的时刻来了,她的生命需要你做牺牲去延续,这应该果断去做没有半点犹豫,为什么这事如此值得大家感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付出都被看成理所应当,而父母不论对错也做的心甘情愿,反过来当孩子为父母做什么时就会被高度赞扬,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也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付出才会有回报有回报,家长们的付出换来孩子爱的回报是毋容置疑的,而大人们的反馈却颠倒了这最浅显的道理。想来孩子们要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怀着正确的“三观”生存下去,真的很难。
事件一:小朋友A习惯父母对自己百分百的付出,她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主动让给别人,一次父母未经允许就把她很久不用扔在角落里的玩具送给了需要的同事家小孩儿,她很生气并且大闹情绪,在家里满地打滚甚至乱摔东西,家长安慰说再买个一模一样的她也嚷嚷着不行,一副不把东西要回来誓不罢休的强硬态度。
事件二:小学生B从小到大倍受宠爱,对于她物质上的需求父母从不吝啬,东西买最好的,兴趣班上最贵的,父母总是习惯于用钱去解决一切。一次亲戚来家里做客,商量着趁着假期一块带孩子出去玩,考虑到亲戚的家境不富裕,父母提议在附近的省市游玩一圈,小B十分不满,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同学都是去国外度假,家长把隐情告诉小B希望她理解,并且许诺她其他奖励作为条件换取她同意,可仍旧商讨无果,最后小B发脾气闹情绪死活不去旅行,认为这样的游玩感觉很穷很丢人,使家长在亲戚面前极度难堪。
事件三:女孩C,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父母舍不得她干一点家务,也从来不给她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她的事情一手包办,使她在学习生活中顺风顺雨。当面临毕业参加工作时,她接连换了好几份工作,每一份都干不长,不是嫌工作太累,就是嫌弃挣得太少,最后干脆在家心安理得的啃起老来。父母对此行为稍有不满,她就会提到以前父母对自己的溺爱,指责父母不爱自己,情绪崩溃乃至伤心大哭,渐渐的父母再没有办法跟她沟通而是任由其发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父母们不禁感慨到孩子们怎么了?其实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孩子们耳濡目染的父母给的“完美”生活:
朋友圈展现的永远是父母带孩子吃着各式各样的西餐、日料等美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大城市游玩,一次比一次玩的高级;
圈里晒出的永远是孩子们满足的欢笑,花很多钱报各种昂贵的早教班、兴趣班等,孩子突然学会什么“基本没有难度”的技能却让家长兴奋许久,而其他人对此的态度就是点赞,让家长为此更加骄傲;
孩子们之间互相攀比,不正视自己父母的点滴付出,孩子们只为父母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得到周围成人很大的赞许,让孩子们堂而皇之认为自己的付出并不是一种必要的行为,理应得到很多嘉奖。
是时候该把正确的三观还给孩子们了,富养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们把“富养”根植于心,做到心中富有,遇事不慌不乱,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淡定从容,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家长应该做到的“富养”。
与其花着大量的时间去赚更多的钱来让孩子们不正当的挥霍,不如多花点心思陪着孩子去读读经典书籍,静下心来陪着孩子听听大师的音乐作品,抽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艺术家展览,多让孩子们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有助于她们树立正确三观的东西,这些都比给她无数财富和溺爱强太多了。
真心希望将来的孩子们,都是头脑充实、内心强大的孩子。读万卷书,但不会轻易在朋友圈晒封面儿。行万里路,也从来不在朋友圈拍登机牌。有那么一天,即使断掉鞋跟,也有光脚踩着柏油路昂首挺胸走下去的勇气。作为成人我们能给他们的,不是橱窗里奢侈的首饰和包包,不是更新速度比细菌滋生还快的iPhone、iPad,也不是看到白富美、高富帅就抑制不住想往上扑的欣赏水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底气和充沛。
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正的丰富起来吧,不要让他们再被社会宠爱的毒瘤感染到逻辑混乱,不要再让他们把自己优越的生活状态当作自身的优势而随意骄傲,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愿世界早日恢复许久不见的“正常”,愿孩子们的纯真还能保持在美好的阶段,愿最初的梦想都能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