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20】为政篇第四则

今天学习论语第二十则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学习笔记和心得

孔子说出这段话时,显然已超过七十岁了,这等于是他在离开人世之前,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这段话非常重要,孔子思想的进展阶段,都以此为标准。

在古代,十五岁正好是平民停止接受教育的时候。孔子不是贵族子弟,自然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但此时也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别人都离开学校,只有他继续求学。

孔子立志求学并非为了为了学历或就业,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立身处世的能力。他后来说自己“学而不厌”,表示他一辈子都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这实在是常人望尘莫及的。

三十岁在古代已经是成年。“立”,指学习立身处世的成效,由此立于礼,走上人生正途,在社会上立足。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的凭借,等于立身处世没有原则和方法。

孔子“四十而不惑”,理性上已经通达了,何来“五十而知天命”呢?这实在令人费解。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身负使命,必须设法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命运被指被动的、盲目的、无奈的遭遇。使命则是自己的选择,是看清人生之后,有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是主动的、积极的、进取的、光明的、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就感觉这一生都充满希望。所以,形容孔子的天命观,最扼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化命运为使命。

人的使命感有3种来源。第一,社会给的。第二,自己给的。第三,这种使命感,既非别人给的,也不是自己给的,却非常强烈,非要完成不可,那是天给的。

关于“耳顺”,历来众说纷纭。我把“耳”字放在括号里,因为我认为它是衍文。从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演变中,都找不到“耳顺”的合理解释。将孔子此话和他的生平的行为互相印证,可以确定,“六十而顺”是指顺天命。

总之,从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演变中,都找不到耳顺合理解释。将孔子的此话和他生平的行为互相印证,可以确定,六十耳顺是指顺天命。命运是无奈的,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不如化被动为主动,从消极走向积极,自己选择一条路走,走多远算多远?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也是在寻找机会。如果真有机会未必不能得君行道啊,孔子是自己思想的最好实践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
    弘丹阅读 7,182评论 1 14
  •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远影阅读 5,142评论 0 0
  • 今天我要继续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论语》的为政篇第二。 大家都知道,夏、商、周三代都有礼,但周朝时最为完备,这是周公制...
    sunny视界阅读 3,762评论 0 2
  • 今天是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圣诞节,雾锁京城。宜撸代码、吹牛,不宜出门约会(¬_¬)ノ 本期 fir.i...
    fir_im官方阅读 3,984评论 1 8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很美吧,我们数千年的象形思维传统,总是偏离逻辑,以高远的意境、饱满的画面感、唯美的想象力...
    尘世知行者阅读 1,66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