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地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我独清醒。
(梁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字字句句,其实都满含深意。需仔细琢磨,才可明其本义。)
1. 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如果对于自己都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自胜者强)
2. 所谓“如恶恶臭”,由恶才能知其臭,才能看不上,才能够舍弃……毋为其所不为,毋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自觉)
3. 所谓机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觉的在那里转动而言。人类最大的可怜就在此。(可悲)
4. 近代西洋人系向外致力,其对象为物,对自然界求了解而驾驭之。中国古人则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驾驭自己——要使自己对自己有一种办法。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之机械性能够减少,培养自己内里常常清明自觉的力量。中国人之所谓的学养,实在就是指的这个。(西人致力向外,对象为物;中人向内,治心驭己)
5. 人若只在本能支配下过生活,只在习惯里面来动弹,那就太可怜了。(我思故我在)
6. 古人有言:“知病即药!”(我们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只要能被摆上桌面,一定就会有解决之道)
7. 我们都是力量不够的人,要去可怜旁人,先须可怜自己。如何可怜自己?就是须培养开发自己的愿力(发心和立志都是愿力)。
8.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误会,就是将欲望当志气。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志欲之辨)
9. 能自觉,是人类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处;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即看清楚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的调理自己。(自觉与自省)
10. 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如果落于应付,则此种生活殊无意趣。大概在先生一面,心里要能够平平静静的不存一个要责望同学以非如何不可的意思;也不因少数同学懒惰而有不平之气。在同学一面,更要坦白实在——不搪塞,不欺骗,不懒惰。所谓坦白,就是指自己力量尽到而言;虽然自己有短处,有为难处,也要照样子摆出来。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搪塞掩饰,这是虚伪;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把懒惰摆出来给人看,这便是无耻。这两者是毁灭生命的凿子。人生只有尽力,尽力才有坦白之可言。坦白绝不是没有羞恶,没有判断,他是要使每个人从坦白真实里面来认识自己,来发挥各自的生命力。每人都能如此,其情必顺,其心必通,才不至致落于形式的表面的应付上,才能够大家齐心向前发展,创造!(师生之间的坦诚相待)
11. 有的人每每看轻自己的工作,觉得粗浅而不足为,这是一个错误。须知虽然是粗浅的事情,如果能集中精力来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古人云:“洒扫、应对、进退,即是形而上学。”又云:“下学而上达。”都是指此而言。……大概任何一件事业或一种学术,只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与教训,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在这个地方的所得,同在那个地方的所得是一样高深;在这里有所通,在别处也没什么不通,所谓一通百通。所以凡对人情事理有所悟者,就是很大的学问。(所有经历,皆是收获)
12. 一切罪恶过错皆由懈惰中来。
13. 问题来了,能认识,能判断,能抓住问题的中心所在,这就是有用,就是有学问;问题来了,茫然地不能认识问题的诀窍,不能判断,不能解决,这就是无学问。(学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14. 毁在哪里?就毁在态度上。(态度决定一切)
15. 我深刻相信,人当初的动机都是好的,没有谁安心去害人。我们在这时切不可把人家看得都不好,把自己看的都太好;应当深切认识人都是差不多的——人情大抵不相远。(将别人看成另一个自己)
16. 不相信,一切事都难做通,事情唯有相信才可以做得通。(无信不立)
17. 最有学问的人,就是最能了解错误来源的人;有最高见解的人,是能包括种种见解的人。……真理是通天下之见,是一切对或一切错误的总和。孟子说:“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最有高明见识的人,才是最能得真理的人;他对于各种意见都同意,各种错误都能了解。(允执其中)
18. 不能爽快的决定时,即事后容易追悔的一个预兆。(当心)
19. 勉强就等于以一个我去管理另一个我……不诚,不真切。(自律)
20.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所谓郑重,尽力于当下之生活。(郑重)
21. 古人之立功、立言、立德,只许在其人一生之后,由别人来说;不是一个人打算自己将要去立功或立言或立德。……人生是靠趣味的。对于什么事情无亲切意思,无浓厚兴趣,则这件事一定干不下去。……只有超过文学才能产生文学;有意乎文学,其为文学反倒有限。……趣味怕有意追求,追求则趣味没有了。(人生是靠趣味的,有求皆苦)
22. 道德本身就是有趣味的。所以说“德者得也”;凡有道之士,都能有以自得。人之趣味高下,即其人格之高下。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德者得也,人生的艺术)
23. 道德并不以新奇为贵,故曰庸言庸行。(大道至简)
24.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我连续不断的生活,就是我。(生命即生活)
25.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已的创造。(母体)
26. 创造可大别为两种:一是成己,一是成物。(成己成物)
27. 中国固有文化是深不是浅,是成熟不是幼稚。……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而是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它。(中国文化)
28. 中国人为种族而斗争者少,为文化而抗争者多。中国被外族征服,非以种族而有亡国之感,乃是从文化上而有亡天下之感,不甘心文化之灭亡。……中国不像国家,而只是一个社会,是一个文化体。同时因为理性发达的结果,所以种族之见少,而天下一家之意多,从不与人作对,彼此间的疆划界限不严。(信念)
29. 人生乐趣有两点:一是和气,彼此感情好,彼此能敬爱,大家都忘了自己,融成一体之情。二是创造,说得平常些就是努力,用我们的身体或心思向前去干一些事情,与工作上有自得之乐。(一体之情与自得自乐)
30. 学校开学不行开学礼,未免把这种求学生活看得太不当事了。开学行一个敬谨恳切的开学礼,大家自然郑重起来,以后才不致懈忽下去。(仪式感)
31. 何谓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不做而成是天意,不求而至是命数)普通人看事情,觉得事情之凑合,是偶然的。其实没有偶然的事,只是自己识力太短浅,找不清其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已。本来,生命是浑然而无空间与时间之可分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明乎此,就是了解天命。那么,就自然要谨慎小心地来对付我与我的环境——即我的身体与我的家庭,乃至一切。不要失掉天赋我以创造的机会。(天命在身,何敢懈怠)
32. 佛家解释生命说:一个人不但有一身体,各人还各有其宇宙;而彼此的宇宙互相联通,大家在我的宇宙中,我亦存于大家的宇宙中。此宇宙佛家谓之依报。正报即其本身。(宇宙即时空)
33. 化就是生命与宇宙的合一,不分家,没彼此,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者是。这时心里是廓然大公的,生命是流畅活泼自然自得的,能这样子便是圣人。(化境)
34. 艺术就是离现实远的意思,太现实便无所谓艺术了。(艺术)
35. 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之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学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36. 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
37. 庄子说“技而近乎道矣”。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母体)
38. 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是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的、机械的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自知者明)
39. 道家的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用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呼吸、血液循环、消化消化等等,他对自己身体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蚂蚁走路的声音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 似内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合无间,无彼此相。(关于静坐)
40. 小孩子不杂用心,纯是真的生命的表现,就是一哭一笑,也都有意味,有价值,而能感人很深。(赤子之心)
41. 人类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一切的生活都一节节地化为手段,凡事总是先想为着什么。……把一切都化作手段,生活不能于当下得到满足。当下的都不是目的,都感不到舒快。(生活即目的)
42. 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事事指而目之曰“谋生活”,则何处是生活?将谓吃饭睡觉安居享受之时乃为生活耶?是不知生发活动之为生活,其饮食则储蓄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其休息则培补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而倒转以饮食休息为生活,岂不惑耶?天下之为惑也久矣!(生发活动才是生活,饮食休息不是)
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有一篇讲演,名曰《如何成为今天的我》颇为有益,诸君自己找来读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