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6>划重点
1.学习者心态作父母
-自我连接:了解自己的需要
2.我们都当过孩子
-了解孩子的需要
3.建立连接
-回到观察
-适当示弱
-故事思维
1.最爱你,为何心最累?
没有什么能比养儿育女更能暴露你的短处和不完美了。没有什么人能像你自己的孩子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考验你应变能力。
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会起冲突?你和隔壁家的孩子有起冲突吗?原因之一,你对他有期待。在你跟孩子互动谈话过程中,你赤裸裸表达了你的谈话目的。
竞争意识削弱竞争力,目标意识阻碍达成目标。为什么呢?因为人天生不喜欢被控制,人天生有自主选择权。当他嗅到被控制被强迫的味道,他就会把大量注意力用在顽强抵抗上,而忽略了彼此的需要。
比如天冷,你跟孩子说:“你得穿加绵长袖,天气冷。”很可能你孩子压根听不见”天气冷”,听不到你的关心,只听到“得穿”,只听到命令。然后他下意识回答:“不要!我要穿另外一件。”
而当丰满的期待遇到贫瘠的现实,你会如何解读和应对?
延伸:假如我不是你的孩子
https://www.jianshu.com/p/7da4390243b8
我认为,亲子关系中运用NVC,所有的爹妈需要抱持一种“终身学习者”心态。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进步的父母。
遇到任何挫败,遇到沟通的任何不顺畅,都把它当成一种学习和成长契机。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并且由此,你会感恩自己的孩子,他们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助你完成此生的功课呢。
2.别忘了,你永远有四种选择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当事情的发生与你所设想不一致时,你永远有四种选择:
-自责,内疚
-指责,愤怒
-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下意识选择自责和指责时,根源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心失联,而被头脑的“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僵化思维”所牵绊。
怎么办呢?对我来说,有一个办法特别管用。就是写NVC自我倾听的日记。在跟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去捕捉你感到紧张的时刻,你感到内疚自责的时刻,甚至你愤怒发火的时候,可能是孩子哭,不回家,不想上学等等。自我倾听的内容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一.自由表达:任何浮现在你脑海里的言语,极度邪恶的,极度难听的,极度批判的,来者不拒,信笔由缰,全部写下来。
二.NVC倾听
A:观察:不带评判地写下事实,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B:想法评论(回顾观察自己的评论,对自己,他人,情境。有哪些异化沟通方式?)
C:感受:放下纸笔或者手机,安静下来,问自己:当我听到孩子说.......时/看到孩子......时,我感到......
你可以闭上眼,去体会和捕捉你身体的感受,可能是心跳加速,眉头紧锁,肩膀紧张。再用合适的词去描述你的感受。
D.需要:你有什么需要呢?去体会你的需要。刚开始,你可以对照需要词汇表,一一体会找寻。
E.请求:“我对自己提出什么请求呢?”
列出你能想到的请求,并去尝试,去观察自己的由衷度,并看是否能导向自己的需要?
案例。4月30日
一自由表达:略
二NVC倾听
A,观察:昨晚,淼想起要找他的“钓鱼竿”,也就是他裤子上的系带。我跟他爸把家翻遍了,结果没找到。也推荐淼使用其他替代物。可是!他依然声泪俱下:“必须找,必须找,必须找!否则不吃饭,否则看电视。你们都没有用心找。”尝试跟他解释,他动手打爸爸。接着跑到我身上,如虎似扑到我身边,贴着我的脸。
前一秒我想:“臭小子不教训不行!”下一秒,我就动手了。我拍打了他的屁股。
我变成了愤怒情绪,而我当时没有觉察。
B,评论想法(自己情境他人):
…对自己:我真的没有办法吗?做为孩子的妈妈,养出这样的孩子,真的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听话呀。为什么要打他,因为他不尊重他爸。(比较。贴标签,权威。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回避责任)
…对孩子: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子呢?霸道,强词夺理,威胁他人。不懂得尊敬。以后到社会要吃亏了。(评论,把预测当事实,缺乏依据,把评论当事实,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对老公:老公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才会让他今天走到这个地步,我要做采取某种行为。阻止事态继续发展。(直接评论,没有体现我对我的评论负责任。)
…对情境。我们都已经帮你找了呀,你还想怎么样?我们都已经费心为你找了,你至少可以不哭了,至少可以好好说话了吧?(强迫,此时的给予是为了让他不哭,是为了生活不过得太惨,出于害怕恐惧。而不是为了彼此更美好)
C, 倾听这些想法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愤怒,不舒服,害怕,担心
…需要:被尊重,更重要的是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在社会上懂得尊重他人。孩子身心健康,生活秩序,家庭和谐
D.我对自己的请求?
...."你愿意以尊重的方式教他尊重吗?"
---”你愿意去监测淼淼的情绪地图吗?"
----”你愿意去寻找影响儿子情绪的原因吗?”
自我倾听之后,我方才意识到儿子每天的睡眠时间是不足的,他每天睡眠时间大概只有9小时。而这很可能是引发他情绪激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居然跟一个长期缺觉的孩子理论。更夸张的是,这点,在之前的一年半内(我儿子上幼儿园小班至今),我老公几乎每天都对我说:“你要早点带孩子睡。”他从指责,再到强制熄灯,最终绝望,甚至因为此事他动过离婚念头,我依然当成耳边风,直到这次自我倾听之后,幡然醒悟。
我继续写下具体的请求:
“你愿意每天8点准备引导孩子洗澡吗?”
“你愿意每天9:30之前陪孩子入睡吗?”
当天写完这篇自我倾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
为何我会郁闷?为何自己会成愤怒情绪?为何自己做事情,无法享受其中?为何听不到最亲爱的家人对我的呐喊?为何对给予如此不甘愿?
全都因为我跟自己失去了联系。我对自己耳聋时,我又会怎么行动呢?跟着无意识,下意识,应该化,绝对化,僵化思维,身体惰性走。我自己都沦陷了,如何听到别人的呼唤?又如何慈悲对待他人?
完成这篇倾听日记之后,我用一首诗记录了这个启发:
https://www.jianshu.com/p/3403a4df54cf
同时我也理解,我并非生而如此,在成长过程中,我被教导,我没有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去信奉各种应该,现在我要把这些“应该”吐掉,去相信自己的心。
怎么办?笨办法。多做觉察,多写日记。
我当天决定,今年007写作方向集中为“NVC的自我觉察”。因为我发现:
我越能倾听自己,我就越能倾听孩子。我越明白自己的需要,我也就越不会去自责或者愤怒。
3.了解孩子的需要
当你越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时,你也就越能捕捉孩子的需要。
当你看见孩子的需要,而孩子也能理解你的需要,彼此看见,就建立连接了。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在于改变对方,而在于建立有品质的心与心的连接。
孩子有什么需要呢?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去问问小时候的自己有什么需要。
孩子需要爱,尊重,安全感,玩耍等。
我们需要合作,尊重。
如何彼此给予,彼此成就呢?大家可以仔细阅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我分享在运用过程中的心得。
4.与孩子建立连接
虽然曾经的我们都是孩子,我们也知道孩子需要爱,尊重和玩耍。但在实际沟通中,如何灵活运用NVC四要素,从而跟孩子建立联系呢?
我想从自身的例子出发,提三点。
多尝试从原点出发,从具体的事件出发;适当示弱,告诉他们父母也需要进步和支持。故事思维,形象化思维。
a.尝试回到观察。
学习NVC,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我们更会记得去共情,去倾听。我们会容易说出:“你感到难过,对吗?”孩子可能还是如故。
我认为,感受和需要的词汇,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没有感觉,无法理解。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外一点,孩子渴望被看见被 理解,”因为什么原因我才生气的”。看见引发他生气的事件,他也就被看见了!最后一点,由于语言发展能力,孩子不会像大人自动阐述其内心世界。
举例:5月5号
五一长假之后,淼第一天上学。
起床时,他就嘟嚷着,我不去上学,不上,就不上!
我尝试倾听:“你感到烦恼,是吗?”
淼显然没反应,继续赖床:“不上,不上学!”
僵持几分钟,我突然发现,我漏掉了“观察”。
于是我问:“妈妈感到困惑,妈妈需要理解你。你不想上学是因为什么呢?”
淼说:“幼儿园不允许带玩具,我想带玩具!”
于是我急中生智:“放口袋会被检晨阿姨发现,不过妈妈认为你可以放书包里哦!”
还有一次,因为时间仓促,接完淼,取完快递,就把淼带回家。结果回到家,淼就嘟起嘴,表示不开心。我说:“淼不开心哪,需要妈妈陪你玩?” 依然嘟着嘴。
我又回到观察:“淼淼不开心,是因为什么呢?可以告诉妈妈吗?”
这下,淼咆哮了:”妈妈,你接我只顾着自己取快递,我想去同学家玩都没带我去!回到家只知道煮饭......"
b.适当示弱
至今我还记得初中时,母亲发脾气之后跟我道歉,从此之后,我理解父母非完人,我要担当。适当示弱,可以帮助孩子长出担当力。
在与亲人沟通时,假如忘记NVC所有要素,记得鼓起勇气展现自己的脆弱,可能是更好选择。
案例:
观察:淼淼洗澡的时候,用喷头洗各种玩具,水哗啦啦流。我运用非暴力沟通4要素表达:“妈妈看到水在流,觉得心疼,因为妈妈需要节约,保护资源。请你把水龙头关掉好吗?”
淼抬头,大大说了两个字“不要!”并且补上一枪:“你必须把沐浴露拿过来。否则我就不关掉喷头。”
我怒了,自发启动应战模式:“你不打算关掉喷头是吗?”淼淼听懂了话外音,死命抵抗,提高嗓门:不要!
我感恩此时,我觉察到作战气氛,我发现自己陷入评判对错。我选择展现自己的脆弱。
一秒变脸,我无奈伤心地自言自语:“呜呜,看到热水都流光了,我担心等会洗澡被冻晕,妈妈最怕寒冷了。”
然后,淼淼马上说:“妈妈,请你帮我关水。”
我感恩自己愿意去展现自己脆弱。此时,我跟他的心更近了,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妈妈,我只是一个需要被体会感受和需要的妈妈。
在此刻,假如你没有心情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你可以通过示弱,大声提出你的请求,引导对方去看到你的感受和需要。
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正是我们最想控制对方的时候。而想显得强硬的时候,正是带着僵化绝对化应该思维的。孩子多么敏感哪,他能不觉察到你想控制他吗?面对危险,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打,或逃。
c.故事思维,建立共同的场景
讲道理时,你的姿态高而孩子的姿态低,你处于家长的位置;另外,道理通常会引起厌烦感;直接四要素表达,由于语言的静止和抽象性,往往无法表达你的心情。
而讲故事时,对方是平等的。故事描绘出具体的画面,孩子更能捕捉到你的心情。孩子天生爱听故事。
案例:
一个月前,手工课上完,淼淼带着他的作品…三个用黏土做成的仙人掌,兴高采烈。回家路上,发现斜着的仙人掌头耷拉,他伤心难过,喊着:不要不要!我要原本那个!
我们耐心解释:这是地心引力引起的。粘土是软的。
有用吗?没用,他霸道地强求恢复原状。
爸爸受不了:“你再哭,就把仙人掌扔到车外!”
小家伙不示弱,哭得更厉害了。
我看着他,说:“你很难过,你希望你的作品完美对吗?”
淼点头,哭声依旧。
我说:“妈妈小时候,有天上学穿了一双新鞋子。黑色,有蝴蝶结,我很喜欢。路上因为爬上拖拉机,蝴蝶结歪了。我一直调整它,可是怎么也调不好。我心里很难过。”
淼听到这里,放声大哭。接着就慢慢停止哭泣了。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上,淼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要给你画一双鞋子。”
我不解,他说:“我听到你鞋子歪了,我感到难过。我希望你开心。”
我颇有感触。语言是墙,还是窗?
道理说教是墙,共情是窗。我给予淼淼共情,他接受到并且愿意去给予他的礼物。因此心就更近了。
5.彼此看见,彼此成就
晨起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他。而现在这个生命正在我们身边成长。我能否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感受和需要,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我能不能将他的需要按优先级别去排序,问自己,我愿意为他的幸福做贡献吗?
同时,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完美。自己活到如今,或许成了一把社会的椅子,很多无用的知识,很多应该化的思维,禁锢着我们,我们是否愿意去觉察自己,慢慢松动自己的僵化信念,跟孩子再次成长?
去了解真实的自己的需要,去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给予自己耐心和支持学完这门爱的语言。
把孩子看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度我们今生的功课。每一次合作都是学习的机会。
最后,以《亲子篇》一句话结束这篇分享。
与其惩罚孩子,让其自我反省,不如让自己停下来,去发现自己的需求和真实的自我。你不曾给予自己的也无法给予孩子。---谢利*胡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