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中国式审美秘密

山水画是视觉图像,但通过视觉来表达一种精神、一种哲学、一种审美,这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绘画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哲学基础是相吻合的,是时代选择了与之相吻合的表达方式。

首先,这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正因为我们古人对自然的关注,才创造出山水画。自然是静态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却可以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心境,提供给我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享受。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自然一直是艺术最根本的源泉。但在绘画的发展中,西方艺术里的自然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在中国绘画中,人在自然之中是渺小的,无言的自然上升为审美的主要对象,这里就涉及东方哲学对自然的看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与自然如此之紧密。

再者,将抽象的自然具体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山、水、树、石、云,包括气候的变化,都是山水画构成的基本元素。与一般人看山的方式不同,艺术家把真实的山石、云烟、树木等物象抽离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思考,把笔下的自然引申到哲学的高度。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之母,“道”阐释自然的道理,这就说明人除了欣赏自然之外也要研究自然,山水画就是把看到的眼中之山提升成有情感的心中之山,这样的山就有了“道”的精神,有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魅力,这也是山水画主要表现和关注的。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而是“天人合一”。山水无言,但它是你的老师,南宋画家马麟画过一张《静听松风图》,画面中一棵松树下坐着一位老者,山上有涧水流下,风微微吹过松树,老者听着山水、松风的声音,边上童子垂手而立。这其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合一。

中国人对山水充满依恋,且把自然作为心中敬畏的、不会被毁去的情感,这就是山水画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绘画主要题材的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到了唐代出现了李思训与他的儿子李昭道(大小李将军),他们的山水运用勾线、填色,且细部用金描绘,被称为青绿金碧山水。华丽的金碧山水多出现在皇家建筑的墙壁上。李思训父子是北方画派的杰出代表,而代表南宗的画家是王维,但王维几乎没有作品存世。

然后,山水画从魏晋到唐代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人对自然的向往逐渐提升到主要的位置。五代时期,因为战乱,文人不愿在朝而躲到山林之中,造就了荆浩等北方山水画的画派。荆浩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山水立轴样式,他还依据太行山的山体发明了“皴法”,这是山水从空勾到皴染的一大进步。南方山水多表现丘陵、坡地,以卷轴为主;北方山水则以立轴为主,表现山之高峻。

后来范宽、李成、郭熙等山水大家继续繁荣山水画,从山石、树木的结构,到渲染的虚实表现,都成为经典的样式。


【本文由 “小糖酱” 发布,2017年07月2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主讲/ 边义 上节讲了炼字、炼句和炼意,这节讲一下山水诗。 第一讲 山水诗浅说 1、何为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
    舞蝶儿阅读 3,018评论 0 15
  • 深圳市市花品种展――莲花山公园
    能不要昵称吗阅读 305评论 37 56
  • 我还是亲手把一切都搞砸了 你说你喜欢她 感性理性都更喜欢她
    菀卿阅读 145评论 0 1
  • 1黑塞在其散文《树木》将树木的所表现出的品性视为“至善”的,他也确实曾幻想自己“扎下了根”。这让我想起之前我跟 L...
    水如歌阅读 313评论 0 0
  • 回家的感觉很复杂,很多样。有依恋,有踏实。有未来的责任和彷徨不安。
    行四方阅读 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