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时间记录营
今日主题:2-2桌面小工具
学习日期:2020年3月31日
1.[知识]我在课程中的收获:
1.1 回顾
🌹@Evah益华:在回顾每个小伙伴精彩日志的要点后加入自己思考的部分
💡最近通过点评小伙伴们的日志,我发现很多学霸都是这样子的操作,通过“归纳复述+思考反思”的两段式文字来进行结构化地思考。我以前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或者就直接流水账罗列课程的知识点。现在也要像大家看齐,学习起来。
🌹@未闻:设置最短时间背后的思考,减少手动删除误操作的记录,以及零碎时间过多到底意味着自己的类别设置是否存在问题。
💡最短时间,我设置的是10秒(TimeTrack独有的时间段设置),我原来认为一般误操作都会在10秒内发现,然后直接关闭就能防止误操作。而超过10秒的,都是真正有做的项目,所以哪怕是30秒,比如换个衣服之类的。但是通过未闻同学的思考,我发现自己确实考虑欠缺,没有想过1分钟以内活动的计时其实是对分类不科学的体现,同时也增加自己在及时计时上的难度。(试想一下,1分钟内如果你切换了两个动作,那么相当于你要点击两次手机,还要完成一件事情,一种热锅蚂蚁的感觉)
🌹@崔律:回答了昨天讨论的问题,计时分类是1个类别+备注还是分多个小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果是普通的精时力学习,那么通过大类+备注,能够知道自己在各个类别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就已经足够了;而如果将精时力学习作为目前首要的重大目标,甚至是几年内的事业来开展的话,那么分成更细的数个小类,来方便统计。
💡我之前的回答是,看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这方面的统计和复盘需求,那么就把记录的颗粒度调整到相应的大小。通过崔律的答疑,我进一步理解了这两种分类法的适用范围。如果将自己首要关注的重点目标进行详细分类,就可以通过App自带的「目标」、「饼图」来观察它们的时间占比和变化趋势,更方便和更精准地统计。
而我之前还学习到另一个方法是通过Excel导出数据再整理备注来分析的,这个方法比较难掌握,目前还在实践当中。
1.2 新知:
【计时PK】
任务开始时计时:仪式感,让自己对接下来的任务充满清晰感
任务结束时计时:①结束后更加清晰自己做过的细节,少了犹豫和思考的时间;②结束后的操作界面更加便利。
【桌面小工具】
安卓的小工具相比苹果要方便得多,少去了左划画面的步骤,并且桌面小工具操作也能正常弹出备注栏。苹果的在小工具里点击计时是不会弹出备注的。
还好,我现在大部分时候都是用Siri直接语音操作计时,结束后再有选择性地点进去APP进行备注。
2.[践行]我今天的刻意实践:
💡记录的时候刻意察觉自己是在任务前还是任务后,然后体会两者的区别。任务前的计时,看看计划性给我带来的仪式感是否对任务的执行更专注,更有动力;任务后的计时,观察自己在备注时是否有刻意地记录细节。
3.[分享]我在任务开始时计时的场景:
💡昨天的日志里,我提到开始前的计时,关键字是“计划”,比如日清单提醒我现在该听课了,该出门了,该睡觉了之类。今天崔律提到的关键词是“仪式感”和“清晰感”,也就是通过记录这个动作,让“计划”的意义更突出了。
4.[分享]我在任务结束时计时的场景:
💡结束后的计时,关键字是“回顾”,比如睡前时间,陪儿子看完了2本书,可以记录“亲子陪伴”小类,再加上备注更多的细节“小宝睡前阅读2绘本”。
5.[思考]我的疑问:
6.[其他]想说的话:
💡以上两者的适用范围,仔细想想并非互相独立,泾渭分明。强调仪式感的项目,可能也需要过后仔细的回顾和备注;而一些需要回顾和记录前可能存在犹豫和不确定的项目,如果通过计时前计划,也能增强仪式感。所以最后我觉得,并不用太在意一个项目该放在开始前还是开始后,而是要清楚它们不同记录方式的好处分别是什么,然后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