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着国内来的合作方见了几个广告公司,顺便帮忙做会议翻译。合作方在国内做的是跟VR相关的交互展示系统,一直很好奇澳洲这边的VR技术应用情况,但是连问了好几家,发现对方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系统。
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合作方还感慨地说:我还以为中国都有的技术,澳洲肯定会更先进,没想到这次来的感觉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
其实在澳洲生活了这几年,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很多在国内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到了澳洲变成了领先的模式。
不说像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巨头,就连外卖服务,最先火起来的是中国人开启的墨尔本送餐,之后才有本地外卖品牌Deliveroo和Uber Eats的出现,但到现在都没有一家像美团或者微信这样的平台,把打车、购物、外卖等生活便利服务综合到一起。
记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过,说中国创业者们曾经有一个黄金期:就是不论创什么业,把国外已有模式copy进来就能成功,所以有了对应Facebook的校内网、有了对应Twitter的微博。
但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很多PK不过行业老大的品牌,其实只要转换思路、往国外发展,一样能迅速占据当地市场(这篇文章举的是小米和OPPO在印度市场和北美市场发展的例子),靠的就是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练出的素质。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叫“降维攻击”。
我个人觉得,这倒不是说中国模式就比国外的想法更超前、技术更先进,而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地更紧密。如果不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人口,同时带来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残酷的竞争,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也未必可以这样迅速地成长起来。
以前的新闻分析里总是说,人口太多会制约经济发展,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人口多未必是一个发展的劣势。
而“走出去”这样的创业,或许也正应证了一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文章:
已经28岁了,出国留学算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