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到执政者的政绩观。当下,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6%,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成为检验政绩观的试金石。高楼林立的背后,是“造景”还是“造福”;数据报表的升降,是“显绩”还是“潜绩”;道路管网的重修,是“铺路”还是“铺心”,都在无声地追问:党员干部究竟为谁树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用什么评政绩?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在推进城市发展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更是赢得人民群众持久信任的根本途径。
政绩观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刻回答。过去少数地方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举债建大广场、大雕塑,热衷“造景”不“造城”,根源在于把个人升迁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把短期轰动当成长期口碑。今天,城市发展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从“物质满足”升级为“全生命周期关怀”。政绩观的坐标系必须同步升级:衡量标尺不再是上级“点赞量”,而是群众“笑脸数”;不再是GDP的单维度冲刺,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多维度赛跑;不再是“任期工程”的立竿见影,而是“百年大计”的久久为功。
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密码,是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进行动纲领。上海杨浦滨江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不是简单拆掉老厂房,而是留下百年工业遗存,让市民在锈迹斑斑的塔吊下喝咖啡、在煤斗改成的书吧里读诗;深圳福田把“边角料”地块变成“口袋公园”,孩子们放学有了安全通道,老人买菜有了歇脚长椅,这些“微幸福”汇聚成“大民心”。事实证明,当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人”身上,城市就有了温度,发展就有了质感,干部就有了不被时间淘汰的政绩。
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思想洗礼,也要制度护航。思想上,要用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大熔炉”,让干部从“半条被子”“焦桐树”的故事中悟透“政绩为谁而树”;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推动干部深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地铁末班车,在“烟火气”里校准“政绩观”。制度上,要让考核指挥棒更科学,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算“当前账”又算“长远账”,建立“干部政绩档案”,把民生实事、债务风险、生态欠账一并纳入;让容错纠错更精准,为改革者卸下“怕出错”的心理包袱,为担当者戴上“护身符”;让群众评价更有分量,把“12345”热线工单满意度、社区议事会投票结果、网络舆情“情绪值”作为硬指标,真正实现“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扫码就知道”。
激励干部把正确政绩观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还需构建“城市更新共同体”。党委政府当好“规划师”,把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放进人民城市的大棋盘;市场力量当好“建造师”,通过REITs、PPP等模式让社会资本敢投、愿投、长投;市民群众当好“评审员”,从“被动接受”转为“共同缔造”,把“我要什么”变成“我们一起干”。苏州姑苏区平江路改造中,政府、商户、居民、古建专家围坐一堂,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地讨论,最终让千年老街“留形留魂留乡愁”;成都“公园城市”建设里,市民投票决定家门口的绿地是篮球场还是露营区,公共财政花在“刀刃”上,也花在“心坎”上。当城市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同体,干部的政绩就长在人民的心里,经得起时间的风化、后人的评说。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是火车头,干部是发动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是让干部放慢脚步,而是让每一步都踏在人民需求的节拍上;不是让干部不做显绩,而是让显绩经得起潜绩的追问;不是让干部回避矛盾,而是把矛盾当作提升城市韧性的磨刀石。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那些真正被人民铭记的政绩,从来不是最高的楼、最宽的马路,而是孩子入学时不再托人找关系的轻松,是老人看病不再舍近求远的安心,是创业者不再为“盖章”跑断腿的畅快。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交出的最好答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笔一画写进城市的未来,把党的初心使命,一砖一瓦筑进百姓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