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共修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九,十二章+孟子去齐,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文如下:
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艾婷的分享:
闻
孟子去齐囯做了齐宣王的客卿(孟子不是齐国人,在齐国做卿大夫官),齐宣王并不懂得如何尊贤,只希望孟子能助他成王称霸,但发生的种种事情,导致孟子最终离开齐国。
思
孟子离开齐国,弃齐宣王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去留是以什么为标准?
一.燕国当时的情况可以讨伐,孟子认为齐囯实行霸道,伐燕不应由齐来伐,齐伐燕是以暴施暴,是以无道治无道。实际上,齐王没有听孟子的劝诫施行仁政,把燕国当殖民地剥削导致齐囯被燕国反叛,齐宣王也因此而自愧于孟子。但齐王轻信身边谗臣陈贾之言,认为连周公也没有仁和智,并以此为己开脱。
二.孟子反驳说古时的君子犯错会改过,勇于承担。古之君子百姓为上,社稷次之,君最轻。孟子开始对齐宣王失去信心,此时孟子周游列国二十余年,从一开始到周国、宋国、滕国、梁国,最后再到齐国,年已六旬,在孟子内心是希望能找施行仁政,为民请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仁君。如果此次离开,将来也并不一定遇到理想之君,他对齐宣王依然抱有信心,希望他认错改过。
三.有人想帮齐宣王挽留孟子,遭拒。孟子希望请求者去改善齐宣王的思维,而非他个人来劝孟子回去辅佐齐王。孟子千里迢迢见齐宣王,仁政思想不能受到王的接纳,等待三天仍不见齐宣王改变态度,孟子决定离开齐国,结束二十年的列囯周游,回乡修书著论,与弟子合写«孟子七篇»,把孔子的思想加以阐述,把孟子仁政的思想加以阐述 ,他周游列国二十年的实践,思维敏捷,条理通达,绝非纸上谈兵。
修
与人,可以谋,与之为谋; 不可以谋,则拂袖而去。道不同,不相为谋。
Alice的分享:
闻: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思: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又从为之辞。想想这几天以来犯的错误,就是没有素位而行导致的,知道犯了错后,还找借口推脱,心里还在想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想来之前也一直有这样做吧。
修:在生活中工作中,做到素位而行,端正态度。对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