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雁南飞
不知道你中学学过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么,那天在网上回温了”这不是一颗流星”,又想起了”羚羊木雕”,这次回忆题目没有搞错,”这不是一颗流星”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回忆成了熊皮手套,网上一搜熊皮手套,出来的一串都是“这不是一颗流星”的原文,看来大家都默契的达成了共识。其实”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中心意思围绕一副熊皮手套抽丝剥茧,娓娓道来,道尽了人间真情,孩童的天真。其实里面还有个线索说阿婆看的最后一孩子是课文的小主人公,也是最后一个-------第19个孩子,那么间接的说阿婆就是一个保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政公司的育儿嫂,其实当时老师在分解课文的时候使劲的往流星,爱,孩童的天真上靠近,完全是程式化的按部就班,时隔多年,再去复读,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或许很多你我他会有不同的感悟。其实透过阿婆看孩子,可以看出小男孩的妈妈是工薪阶层,没人看孩子,家里老人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帮忙。要是当时语文老师把这些旁枝侧叶都分析了,估计以一个初一的孩子可能也不大能理解,当然也不能绝对否定。总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爱,熊皮手套,主题体现人间真情,尤其是孩童的真情。
“羚羊木雕”,同样也是宣扬正能量,要不也不会选入人教版的教材,成为范文,只可惜改动太大,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小女孩,第一因为她的朋友叫万芳,第二,整个文章的文风就是感觉是俩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又总觉得哪里读起来有点不舒服,不得劲。阅读完原文以及原作者的叙说,你会更深刻的了解创作背景。再理解起来也就不那么生涩了。其实文章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为了靠近某种导向而生拉硬套,就好比是整容一样,总感觉不自然。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思路流淌,是顺其自然的流淌,如果刻意节流只能显的突兀。原文题目是叫“后悔”,时隔多年我才初读原文,初读无删节版本,萦绕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
当时对于教材不要说是学生,连老师也不会质疑的,更何况是人教版这种权威的出版社。其实我们还是想看到无删节版本的,毕竟那是作者最原始的思路,也最容易把读者带入状态。要不读者读起来会显得很不自然。
羚羊木雕里的两位主人公,这些年我都潜意识里认为是个小女孩,现在也很怀念文章中两个小朋友的真挚友谊,是的就如原作者说的,当时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思考这么多,就是同事送了一个珍贵的羚羊木雕,然后突然有了灵感,顺理成章的创作的“羚羊木雕”
作者说“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
时过境迁,重温这篇文章,心里感慨万千。第一是原作者的文章被人征用了,自己不知情,第二是还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一篇文章就是作者的一次生命的洗礼,犹如疼爱孩子般宝贵,可想而知,被别人抱走,并且修改了连自己都几乎不认识了,心里的估计有说不出的五味杂瓶。多年后我有幸了解这小秘密,得感谢现在的网络信息和媒体。
我也困惑,就像作者发表的叙说,解释“羚羊木雕”的创作初衷一样。
今天写文想表达什么呢,无非是终于思维的真情流露罢了,这个蛋下完了,吃蛋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汉姆雷特千千万万。
就是喜欢每天拿一支小笔去娓娓诉说吧,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