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言字词 解衣:脱衣 户:门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本篇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全文95字,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境和积极乐观的情怀。此文并没有深奥难懂之处,能引起读者愉悦的情感共鸣,平凡的真情即其文字魁力所在一原来美无处不在,美需要我们用心感知。
全文结构:
第一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观月赏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如积水空明。
第三层:月夜问天,自喻闲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佳句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色描写)
绝妙的灵感恰好发生于两人闲庭信步时,最平常的月夜在诗人非凡的想象力下显现如梦似幻的景象,十八字的景色描写,是一场文学奇迹,是我所读过的最短的描写月色的散文极品。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两问一答表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裹以东坡式绝妙的幽默感,此文妙不可言。
思考: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善于苦中作乐,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用寓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