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奇兵:长庆油田如何唤醒沉睡的超低渗油藏

时至2025年10月,在全球能源格局持续重塑的背景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依然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核心议题。

在国内油气产量“压舱石”——长庆油田,一场针对“磨刀石”里榨油的世界级难题的技术革命,正悄然改变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未来。近日,随着纳米智能驱油技术的重大突破,那些曾经“注不进、走不远、驱不动”的超低渗油藏正被逐一唤醒。

长庆油田主力的鄂尔多斯盆地,超过70%的储层属于典型的超低渗油藏,其内部孔道甚至比头发丝的1/30还要狭窄。 这种先天不足的禀赋,使得传统开采技术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储量向产量的有效转化。

然而,科技创新始终是解开资源枷锁的钥匙。长庆油田的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攻坚,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01 唤醒“沉睡油藏”:“纳米精灵”破解世界级开采难题

对于超低渗油藏而言,最大的困境在于其致密的物理特性。传统的水驱技术如同面对一堵坚实的墙壁,注入水难以进入微小孔喉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导致油井产能迅速衰减。

要想盘活这部分巨大的“沉睡”资源,必须借助颠覆性的技术手段。

为此,长庆油田自2023年起启动了“特低渗油藏纳米乳液驱油技术研究与试验”项目。经过持续攻关,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粒径小于30纳米的智能驱油剂。这种被誉为“纳米精灵”的新型材料,具备“一头亲水、一头亲油”的两亲特性,且能根据孔道形状自动调整形态,灵活穿梭于地下迷宫。

更核心的创新在于,研究人员为其引入了类似“导航”的功能。通过一种如同八爪鱼般的枝状嵌段功能性单体,这种驱油剂能牢牢吸附在岩石表面,将原本亲油的环境改造为亲水环境,从而高效地将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并向前推动。这一协同一体化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驱不动”的难题。

 

02 从实验室到井场:“四化”模式叩开规模化应用之门

一项前沿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其经济性和可复制性。如果应用成本过高、流程过于复杂,那么再好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长庆油田的科研团队深谙此道,在技术研发之初就将规模化应用纳入了考量范围。

他们给出了一份“长庆式创新”的答卷:开发出低成本在线注入技术,并形成了模块化、橇装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四化”注入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一套被称为“驱油剂自动贩卖机”的橇装化设备,其占地面积仅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却能实现从原料进入到纳米乳液产出的全程自动化生产。

这种创新的“四化”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工艺,新系统的建设成本降低了40%,极大地提升了该技术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这标志着纳米智能驱油技术已经完全具备了从“试验田”走向大规模工业化推广的条件,为未来在更多区块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03 赋能国家能源安全:从“捡回”油田到年增产十万吨的战略远景

这项技术的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几口油井的增产。它为我国数量庞大的低品位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据测算,纳米智能驱油技术预计可将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提升8至10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

以长庆油田白马中区500万吨的地质储量为例,应用该技术相当于“捡回”了一个40万吨级的新油田。

这一成果不仅能有效延缓老油田的产量递减速度,延长其经济开采寿命,更是对国家能源“家底”的一次重要夯实。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田,长庆油田的稳产增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全面铺开,预计每年可为油田带来超过10万吨的新增原油产量。这不仅将为实现油田既定的产量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也为我国在新时期应对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提升能源自给能力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长庆油田的纳米智能驱油技术不仅是一次工艺上的革新,更是一次战略性的突破。它证明了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完全有能力将资源禀赋的劣势转化为勘探开发的优势。这项在“磨刀石”上精雕细琢出的前沿技术,正将亿万年前形成的地下油气资源,转化为驱动国家发展的澎湃动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长城再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