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
——心理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 《峰终定律》
这是第三次参加儿童文学讲习会了,像是在赴一个灵魂的邀约。
来到金华,遇见的,不只是儿童文学,更是那一群因儿童文学而相聚在一起的人们。
现在,当我看到“儿童文学讲习会”这几个字,首先跳出来的,是那件让人唾弃、让人闹心的烂事。这也在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峰终定律”,很不幸,在我这里的终点停留在某位老师的自吹自擂里,而高峰,则被另一位同学恶心的人性所占据。哎~~
这些当然是不能写出来的,尽管它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我试着去回忆次高峰,以及在参与了全程的同学那里,终点是什么?
毫无疑问,汤汤的讲座是让我印象最深刻(高峰)的。在她那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从第一次见到她时的照个稿子读,到这次可以不时的脱稿和延展;从依着本能去写,到试图去寻找童话的理论根基;我看到了汤汤身上那些可喜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她对儿童文学执着的热爱。
为了找到童话的根,汤汤选择了重读安徒生和安房直子的童话,一个是童话界不可逾越的永恒经典,一个是当今童话领域里的一枝独秀。汤汤用她对一个又一个童话作品的看法帮我们串联起了童话创作过程中那些隐形却重要至极的脉络:形象塑造、场景描摹、情节设计、意境渲染,甚至于题目的选择。这些带着她独特视角和个人情怀的观点,是最最无价的存在。
此次讲习会的终点,是同学们联合献上的大戏——西瓜晚会。四个小组的成员一起,用短短几小时的时间,把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四个猫的童话,四段风格迥异的演出,让我看到了同学们身上潜藏着的巨大能量,以及支撑这能量的一颗颗童心。演出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大呼过瘾,彼此之间溢美之词更是不绝于耳。
演出效果当然是好的,可我更在意的,是从准备到演出的整个过程。晚会的总导演方先义同学,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给了大家统一的命题——猫。以“猫”命名的,或跟“猫”有关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演出的素材。这既是限制,同时也是极大的助力。对于从来没有或极少参与童话剧编演的大多数同学来说,“猫”像是一个无形的框,帮助大家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和导向。在这个框里,我们拥有极大的自由,可以提出各种假设,但又不至于毫无瓜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演出脚本的筛选,到故事大纲的改编,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参与其中。最后的呈现,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创意——话虽不多却创意满满的副组长兼编剧的型男翟攀峰、突破自我分饰两角的猫头鹰汪美容、从士兵到王子完成逆转的米玉伟、声音甜美担纲旁白的贾琼、心灵手巧堪称道具小能手的姜蔚、本色出演公主范儿十足的蒋青青、哪里需要去哪里且样样都拿得起来的国王绕垂直,以及两个年龄虽小但入戏超快的小卫兵翟子墨、程昊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生动而鲜活。能够有机会跟一个个真实的生命相遇,是儿童文学讲习会带给我的另一份礼物呀。
除此之外,本期讲习会也不乏闪着光的瞬间,谨以一首“我记得”来纪念这个美好的夏日:
我记得,还未相见,便已开始想念了。想念那些灵魂与灵魂的交融、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我记得,第一晚的预备会,在或不在的你我,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我记得,第三次见到汤汤,她从这里开始编织的童话梦想,在整个世界的上空飘荡。
我记得,初次见面的刷刷,用她带着体温的创作故事,打湿了无数人的眼眶。
我记得,高玉老师的侃侃而谈,杨文华老师的系统梳理,还有张锦江老师掷地有声的宣告。
我记得,方先义、王雁君、张玲芳,我可爱的同学们,那些毫不吝啬的分享。
我记得,圆桌会餐时的相互关爱,西瓜晚会上的开怀大笑。
我记得,那一个个不舍入睡的夜。
我记得,那一张张难以忘却的脸。
我记得,一张张表格背后,是筹备组默默的奉献。
我记得,一份份记录面前,是学员们赤热的诚心。
我更记得,远在杭州的蒋老和师母,事无巨细的指导,无私且坚定的支持……
这些,是我记得,且将永远记得的。
它属于我,也属于你,我们共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