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和合作是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群体内外的所有关系互动中。我们也知道,合作能带给人们很多利益,但是在社会互动中多数人宁愿竞争也不愿意合作。因为在选择合作与竞争时,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困境”:即人们可以选择不合作而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然而实际上当大多数人采用竞争模式时,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矛盾的困境。比如实验室经常拿来研究社会困境问题的“囚徒困境”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两名参与者都需要作出选择,而且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结果,而他们的最终获益将取决于两个人的选择。游戏的每个回合,两个被试都面临两个选择X和Y。
1、如果两个人都选择X,则两个人各自获得一份收益。
2、如果两个人都选择Y,则两个人都各自遭受一份损失。
3、如果一个人选择X,一个人选择Y,则选择X的人将面临两份损失,选择Y的人获得两份收益。
很显然,都选择X是最好的结果,两个人都将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是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常常无法确定自己能够信任对方,而最终选择所谓的安全选项Y,即损失较小也有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选项,也就是竞争模式。许多研究发现,这样子的情境会导致一系列竞争性行为的升级,最后没有人能获益。
有许多因素影响成员的竞争与合作。
1、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是重要因素之一,沟通机会越多,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2、群体的奖励结构影响着群体成员作出竞争或者合作的选择。比如一个人获利,意味着另一位的损失,就形成竞争性奖励结构,如考试成绩采用正态分布,则高分者意味着别人就是低分者,这也称为竞争性共存。另外一种就是合作性奖励结构,也就是群体成员结果之间是正性的,也称合作性共存。如足球比赛,要求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取胜。
3、个体关于竞争的价值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合作者倾向于最大化个体和他人的共同收益。竞争者倾向于争取自己的利益超过别人,希望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个人主义者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或损失。
4、群体规模越大,合作的行为会减少,因为群体成员的增加,使得大家对群体的责任心降低,自利行为更为隐秘,合作因此减少。
5、共同外部威胁的出现也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群体团结起来对付外部公共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