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时有一次参加社团活动,作为初入大学的小菜鸟被学姐学长们来来回回的指挥,一个小伙伴不禁向我吐槽,“他们不就是比我们早来了一年嘛,有的还没有我们大,但是感觉他们好牛气,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做什么。”我环顾了四周,像我们一样忙忙碌碌的小伙伴们,像极了一个个的小机器人,听着学长的指挥,把桌子从这搬到那,从那搬到这,却从不说一句,我觉得放在这里会比较好。可事实证明,学长学姐们也并非都是对的,他们所做的决定也并非是最好的。
其实很多事情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也没有任何所谓的经验,然而他们佯装出的熟稔和老练,让我们觉得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就是对的。即使我们清楚的明白他们也毫无经验,我们依然选择照听照做,按一下就自动播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比我们年纪大,因为他们在学校呆的久有经验,因为他们成熟,我们会给自己想出一大堆去顺从的理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来不及去想这些理由,下意识的就去做了。仿佛听到指挥的那一刻,身体里的奴性一下子就爆发了。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面对一个侃侃而谈的美妆专家,你会不会去购买她推荐的化妆品?面对微博里知名的搭配专家,你是否觉得她挑选的服饰就特别漂亮?面对一个知名高校的教授,你是否觉得他的每一句话简直是真理?面对领导下达的命令,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立即去做?你是否发现,当面对位高权重的人时我们仿佛变成了不会思考的机器人,下意识的就去顺从了,颇有“按一下就自动播放”的势头。
打从我们出生之日起就被教导说: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错误的。听妈妈的话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其实无论是父母的教诲,童话故事还是童谣儿歌,甚至是我们成年之后的法律、制度中,都充斥着这种思想。而这些教化都将服从和忠于规则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冒充医院医生向护士下达一项明显错误的指示,然而95%的护士毫不犹豫地服从了这一道漏洞百出的指示。面对医生,甚至是一个假医生的指示,护士们放下了自己所受的医学训练和专业知识,进入到“按一下就播放”的响应模式。
前段时间不少人接到了这样的诈骗电话,是xxx吗?我是你的领导(老师),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很多人因为潜意识的顺从上了当。为什么骗子不假装是你的朋友 ,你的同事或者你的学弟学妹呢?那是因为当我们听到是领导或者老师时,“按一下就自动播放”的顺从掩盖了我们应有的判断能力,使得骗子漏洞百出的话术变得理所当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盲目顺从的机器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呢?防御策略之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们一般会低估了权威(看起来权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一旦它出现在要求顺从的场合,我们往往来不及提防。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就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为了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时候应该遵循权威的指示,什么时候不应该,我们需要向自己提两个问题。再碰到貌似权威的专家在试图发挥其影响力时,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问题会让我们把焦点放在两个关键信息上: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都跟眼前的主题相关。通过这个问题,着眼于权威地位的证据,能让我们轻松从毫无意义的符号信息上挪开视线,转到真正的权威资格上。
假设我们遇到了一个权威,同时他真的是相关的专家,那么在屈服于他的权威之前,我们要问自己第二个问题:“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即使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专家,也不见得会诚实的把信息告诉我们,也不见得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一下他们在当前情形下的真实可信度。
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也学会拒绝,不要被一些外在的权威符号蒙蔽了双眼。做自己头脑的主人,不要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权威的虚假外衣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