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阿静123
01
16年6月份毕业,当时因为种种的原因没有去成湖南旅行。时隔一年时间,我和室友重聚在一起,一起开展这次旅行。其实,对于我来说,去哪个地方走走看看其实对于我来说都一样,我更看重的是和谁一起,带着怎样的心情。
因为这次的时间充裕,我们压根就没有制定什么线路,更没有规划出每天的行程。比起,每天赶这个景点,那个景点,我们似乎更享受那种自在、随心、的慢慢悠悠。
晴晴,提前一天与我汇合,一路上坐了4个多小时的火车,加上晚点,早上8点半的车,一直到下午3/4点钟才到。
看到晴晴发的我下车了的信息,拿起手机,带了把钥匙就出门了,一路上小跑便是我迎接晴晴的心情。蒙蒙细雨中,我又加快了些步伐。
我好久没有小步加跑的迎接一个人了。这种心情说不出的欣喜,一切的一切,都落实到步伐上面了。
见面的一刹那,我们大笑尖叫,我直呼到:“半年不见,你咋又廋了。”
“廋了吗?还好、还好” 晴晴笑着说道
“可能是我变胖了,才显得你廋了的。”我坏坏的说道。
02
第二天,一早6点多,我们便起床赶8点20的高铁。一路上整整8个小时才到了怀化南站。一路上跨了3个省,下车之后便下起了雨。
推着行李箱,我们打车去了住的地方。
当地特产血粑鸭,分量很足,我们两个人吃不完,很是浪费!
清晨的一婉牛肉米粉,油辣、油辣
怀化街头随处可见的街头小贩
清晨便挑着水果去集市的中年男子
第二天,清早吃了一碗米粉便从怀化坐汽车去了凤凰古城。颠簸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摇摇晃晃的车子停稳了,司机说到站了,下车吧。
下车的瞬间,我看不到古建筑,看不到任何古镇的气息。都是一些矮矮破旧的楼,我怀疑自己是到了凤凰吗?
问了一下旁边当地的居民,他们说只是凤凰城外,还要打车去,差不多还要个3/4公里才能到。
凤凰古城初见第一眼,像是一座沉睡着古老村落。古城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青砖白瓦,纯朴中带着几分秀色。城内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古朴典雅,两旁多是木板房,房檐伸出来,只见一线天。内中店铺,尽现民族特色。
这位老奶奶目光总是张望着远方,或许她在等远方的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沱江边上,看到这位老爷爷一路牵着这个老奶奶的手,一路上颤颤巍巍到这边让游客给他们拍一张合影。
不知为何,我也拿起手机给他们拍了一张,我知道就算我不拍,这个画面也会在我脑海中停留很久,很久。
清晨,总是能够看到一大早赶集市的老人家。曲径通幽的深街长巷,身旁紧紧偎依的一幢幢青瓦木楼和一户挨一户的小商铺,仿佛在述说着几百年来小小古城的富庶繁华。
有趣的是,她们后背上的竹篓不仅背着杂物有时候也用来背小孩。深深的竹楼把小孩小小的身躯罩的满满的。只留他们的小脑袋在外面,那些小孩有时候,探出一个小脑袋,四处寻望着外面的世界。
也许他们可以走出去,也许环顾四周仍然在原地。
入夜,沱江倒影下的凤凰古城就会变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绚丽画卷,我们这些游客就像在画中行走。
夜晚,吹着几缕微风,感受着江边带来的独特的安静惬意,你得穿着一个薄外套,才免得着凉。在这里夜晚的天空蓝的很深邃,四周群山环绕。夜晚的它是保守的,封闭的,唯一的交通就是两条腿,四周群山仿佛是保护它的屏障。
说不清这样是好是坏,既走不出去待在原地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山歌缭绕、青蛙鸣叫、雾气弥漫就是它原本最初的美好。
凤凰夜景,是不是美的很惊艳
凤凰古镇,每天下雨下得很是没有道理,我和晴晴一天淋雨八次,当地的人不知道是淋雨已经成了习惯还是其他原因,总之他们很少打伞。
上次被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并没有仔细想过,但是每次回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能给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你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俗,尊重并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出发就永远不知道。
也了解到,那些借山而居的人们,编织草帽、采药材、可能劳作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生活其实还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每天在狭长幽深的巷子里瞎逛,在这里手机导航的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喜欢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瞎逛,颇有流浪的感觉。
有时候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失去了方向,有时候走到尽头却发现是死巷子,前方已经没有了路,得重新换个方向。但又有什么关系,如果发现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吧,只要你还在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