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人生的每个阶段,总有书相伴,从求学到工作,读过许多书,如文学诗词、随笔散文、回忆录、哲学沉思、科普类书籍、各类史书、中外名著等,这些书中,除了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专业类、应用类书籍,我偏爱读些有中国文化味道的书。
我认为,好的读书,虽读的是文字,却度的是自己。远离喧嚣的日子,亦是欢喜,得一隅静坐,如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空,了解到原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所有浮躁烦乱的思绪,在读的过程里,也许就有了净化和明确。读书,写文章,都是渐悟的过程,有些书,得到了一定成熟的阶段,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来。
中国的文学,诗中有情,如同画中之意,不拿出来更高明。正如唐代诗人戴叔伦曾说:“诗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在华夏大地连绵不断的文学长河里,处处可见古人的自尊、自爱和自觉,其文学艺术与生活浑然一致,造就了中国文化独有的强韧有力,自强不息。读嵇康的四言体诗《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体会其文辞壮丽和自然随性的洒脱风范。读老子,学习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优秀品性。读庄子,感叹其超物超我、客观冷静的达观境界。读陶渊明,体会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内在精神,体会其“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质朴素然。读林风眠的艺术随笔,了解特殊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中西美术结合的新出路上的开拓精神与勤勉力行。读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体会诗人极致的孤独与热情……
中国人是在榜样的墨水里泡大的,中华民族是尚文的民族,文化的珍贵,有迹可循。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大抵是感性的产物,其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书意如气韵,于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喜恶,调整一个人的行为,发掘一个人的能力。一个国家的人民,不论行业、地位,能有常读的习惯,修养自然而然受到熏陶,说明这是一个自觉和自省的民族,子孙后代才能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受到教养。我想所谓德育,讲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书香至远,边行边思,让人学会在任何环境下,有所取舍,勤勉自律,能够沉稳地过自然致简的生活。我以为,这书香气,正是社会内在气质的珍贵之处,也是我们在任何环境下能够独立思考和坚守初衷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