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
孩子哭了,妈妈或老师看到了就马上就去安慰
甚至有些还表现出非常同情,跟孩子一样非常难过
孩子不但没有停止哭,而且哭的更厉害
为什么呢
孩子这个时候不是需要被安慰吗
为什么越安慰越哭闹
其实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安慰
在这里我先举几个发生在仁智师范班的例子来探讨
案例1
某天下午妈妈去上课,孩子本来在教室玩得好好的,因为时间有点久,妈妈还没有回来,孩子隔着大门玻璃门就在哭,旁边的妈妈因为一边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边就哄哭着宝宝。但不管怎样哄,孩子不仅没有任何停止哭的迹象,反而哭得更加厉害。我从仁智堂出来,准备去给德儿准备抓周礼的物品,在路上就看到孩子在哭,宝宝看到我就哭得更伤心了。我打开门,抱起孩子,轻轻的拍几下后背。然后趴在宝宝的耳边说:你是不是想妈妈了啊?妈妈现在在礼堂上课(我指着不远处的仁智堂),你想妈妈,妈妈也在想你啊,这样妈妈就在你心中啦,你也在妈妈的心中啦。妈妈还有半个小时就回来,你看看那个钟,等那个长长的针走了六格之后妈妈就回来了。说着说着,带着他走几步,马上就不哭了。
旁边的妈妈看到后觉得很神奇,他们哄了很久孩子都没有停止哭,为什么蔡老师几句话孩子就不哭了。其他妈妈看着我轻轻的拍宝宝的后背,问:是不是拍他的后背就可以。我笑着只是告诉他们要让孩子清楚知道他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接下来的结果,然后等待就可以。没有给她们讲背后太多的道理。
探讨
我第一句就说:你是不是想妈妈了啊?直接指出孩子现在的心理需求,他现在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就是看不到妈妈,想妈妈了。而不是说妈妈等一下就回来。因为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不是他这个时候最迫切的需求,她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想妈妈了。所以第一步说出他此时此刻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增加他不可预知的期待和等待。第二步,描述现状,告诉他,妈妈没有离开很远,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身边不远。告诉他其实妈妈也在想他,没有因为去上课了,看不见妈妈,妈妈就不要你,妈妈只是去上课而已。第三步,告诉他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告诉他明确的 时间,这样让他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期待,这样心里就比较安心了,心安了就不哭了。第四步就可以安慰了。
案例2
【熙熙摔倒】轮到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在外面拖地,地滑,孩子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哭得很厉害,妈妈抱起孩子在安慰孩子,但不管怎样安慰,孩子都哭得很伤心。我看到孩子躲在妈妈的怀里哭得很厉害,妈妈越安慰哭得越厉害。我轻轻的走过去,蹲下来,问,熙熙,你现在是不是很疼啊?熙熙听到了后,哭得越更大声了。我继续问:你刚才摔倒了是吧,你摔倒了哪里了啊?熙熙哭声变小,慢慢离开妈妈的怀抱。我继续问:哪里疼?你告诉蔡老师哪里疼,蔡老师给你看看。熙熙把头轻轻的转过来,右手稍稍抬了一下,我看到了,马上说:哦,原来熙熙刚才是摔到手了啊,手现在很疼是不是。熙熙看着我,“哦,蔡老师知道了,你的右手摔到了,有点疼是吧。”。我轻轻的搬熙熙揉一下手,熙熙马上停止了哭声。我顺便告诉周老师,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被理解,不是被安慰。
探讨
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句话不是去安慰孩子,而是直接说出他目前的现状。他目前的情况就是刚才摔倒了,有点疼,哭了。所以第一步是说出孩子目前的情况,说出他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目前就是很疼,哭了。第二步描述现状,把发生的事情描述一遍,孩子清楚知道他刚才发生的一切你看到了,他被关注了。孩子知道被关注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第三步问清楚问题,问:你哪里疼?指给蔡老师看看?有了前面两步的积累,孩子知道被关注,开始被理解了,我们就可以了解问题的发生以及发生的后果,准备给孩子处理问题。第四步才是安慰,“哦,好,蔡老师帮你揉揉吧。”这个时候才开始安慰,才开始解决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才真正被理解了。
并不是说孩子并不需要被安慰,而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安慰,什么时候才能安慰?安慰是处理问题的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说出孩子此时此刻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目前的现状和内心首先得到一个合理的释放,第二步是描述现状,让孩子知道他是被你关注到的,他是活在你的世界中的,他是安全的;第三步就是问清楚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清楚问题的发生和后果,也才能为我们后面解决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第四步才是安慰和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被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被安慰。理解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了解对方真实的需求,安慰是把对象当成一个弱者,需要被关怀,需要被照顾,所以越安慰,孩子就越粘你,越依恋你,越离不开你,如果你稍微有点要脱手的意愿或想法,或者有想通过安慰让他停止哭泣的念头,他就更是哭得厉害,因为孩子知道哭得越厉害,得到的安慰越多,因为在你的角度是他是一个弱者。安慰的背后是让一个生命粘附于你,是一个软趴的生命,而理解的背后是让一个生命走向独立,是一个挺立的生命。理解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信任,是相信孩子的生命本可以挺立,本可以无限的庄严与美好。理解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充分的爱,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孩子可以朗然于天地间的大爱,所以时刻都在为孩子的独立生命而努力和奋斗。这就是仁智师范和鹿鸣学堂要做的立命的教育,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的立命而努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孩子的生命如何挺立。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被理解
而不是被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