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人物:巴黎重遇梵高,印象派年代的异类
年少时很喜欢梵高,一见钟情的那种,耀眼的跳跃的色调,简直可以用”灿烂“来形容,但并不了解画家本人背后的故事。
这次去巴黎,去了奥赛博物馆,很关于印象派很大的展厅,先看到莫奈,看到西斯莱,看到雷诺阿,都是温柔浪漫细致的笔触,还有柔和的色彩。走到后半部分,才看到梵高,在一堆印象派作品的包围下,才第一次发现梵高如此的不同。过于粗犷的笔触,过于直白的色彩,还有那些一点儿都不安分的线条,似乎骄傲地宣称着自己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那么独特,固执,但充满生命力。
然后走着走着,走到梵高的一副风景画前,有房子,天地和成片的树木,色彩依然鲜艳,但线条继续颤抖和扭曲。心中突然一阵颤抖,一个正常的人的眼中,怎么可能”看出”如此风景,每一个线条都似乎要癫疯了一般。
看了下作画的日期,1889年,是梵高自杀的前一年。
一个人怎么能如此疯癫,同时又如此有才?
回到上海,在关于梵高的两部纪录片中寻找到了答案。里面讲述了梵高在年轻时期从事布道相关工作的经历,从很早开始,对于平民和劳动阶级的同情与共感一直深深烙印在梵高的心中。绘画初期,他对当时巴黎甚嚣尘上的印象派风潮并不感冒,崇拜的是以劳动人员为主题的米勒这一类的画家。用自己的双手劳作,在广阔的田地间辛勤的劳作换来踏实的生活,是梵高所赞美的劳动人民朴实的力量。这种赞美,不仅体现在梵高初期的名作《吃土豆的人们》中,也延续到了他之哦户对于风景画的创作中 - 人物或者风景,皆是感情。我希望我的画能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这个人对于生活有深刻的洞察,非常深刻的洞察。
因此无论之后的境遇如何变化,这股用绘画来表现力量之美的热情在梵高心中不曾熄灭,直至理性消失的最后一刻。
2号人物:李笑来:最终你只能去干真正的大事
如果说梵高是及其感性的,李笑来在我看来便是理性的绝对代表。
一开始接触李笑来源于那本闻名于互联网的《与时间做朋友》,当时看来简直就是方法论的大神啊!
再后来,还接触到了他在知笔墨上免费公开的内容,有后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还有英语学习,投资相关的内容,再次感叹,方法论的大神!!
但事儿还没完,后来他又跑到得到上面开了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52周不间断,主旨内容虽然与之前难免有些重合,但也依然有很大部分再创作的内容,再次再次感动,方法论的大神!!!
但事儿依然还没有完,最近在简书的平台上又看到了有人分享李老师讲座的文字实录,不看则已,一看又被惊吓到。思维之敏捷,表达之生动直白,信息量之大,远超乎我的想象。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是一个7x24x365都用来思考的人吧?!
熟悉李笑来的人可能都知道他将时间产出细化到小时,周,月,年科学计算的方法,做事情讲究方法论,从不旅游,甚至连娱乐都选择能够独自完成的种类。
这是一种怎样境界的自制力,又是怎样的动力能够支撑起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在他的一个讲座里,找到这一段最为打动我,也认为是背后动因的一段话:
如果有一天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成就,真的不是因为你聪明,甚至不是因为你努力,他妈天下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去死吧你,你好意思吗?那是因为你做了更大的事情,因为你做了更大的事情,所以到最后你一步一步成长,早期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我提前告诉你这样一件事情,你一步一步的成长到最后只有一个下场,就是你真的去改变这个世界,你只能这样!
也许经过常年深刻的思考,我们最后明白,名利带来的满足最后都是线性递减的,未有成长与改变世界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最后我们只能选择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这是可以燃烧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热情。
3号人物:霍金唯一的终极的目标
今天的头条应该是霍金老先生的去世。
宇宙大爆炸,关于黑洞的基本理论,现在一切我们看上去稀松平常的宇宙物理(相比较量子理论来说),都是霍金在上个世界的伟大贡献。
对宇宙理论发烧的那阵子,看过不少关于霍金的纪录片,真是天嫉英才的典型案例,关于患病确诊,到之后重拾学业和研究的过程,纪录片中并无法深入探索。但总记得每部纪录片里必会出现的名言:
在我的脑海里,我是自由的(In my mind, I am free ) ,还有他声称的“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对于宇宙完全的理解,它为什么存在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子一个存在?( My goal is simple. It is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why it is as it is and why it exists at all)。
虽然身患残疾,但凭借思考,凭借数学便可以触达最遥远的星空宇宙。唯有对真理这样的热情,才可以支撑一个生命走过那么漫长的艰难的路程吧。
结语:每到一年之初做年度计划的时候,苦思冥想总跳不出那些“急功近利”的世俗目标,是思维的能力与高度不够?也或许是热情欠缺,在温饱有余越来越容易的年代,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热情,有更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