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第三幕,平行世界的蜘蛛侠们都要回归来处,来自上世纪30年代的暗影蜘蛛侠带走了一个魔方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品。
魔方的意象应该是有意为之,六面六色,正好对应着电影中的六位蜘蛛侠,毫无疑问这也是本片卖票的最大倚仗。
虽然有六色,可还都是蜘蛛侠。得益于十几年的作品铺垫,人民群众早已对小虫的起源故事耳熟能详。就算组团来袭,大致的梗概在那儿,微调的部分说上一两句,没看过漫画也没问题,对于大部分知道蜘蛛侠的观众而言,理解接受也不算难。
当然,六个形象不可能面面俱到,除了主角迈尔斯,着墨最多的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彼得·帕克,担当了主角的导师和伙伴的角色;其次便是格温,不禁让人想到了《超凡蜘蛛侠》中的石头姐。
而格温在电影中的形象转变也是十分惊艳。前期板正的发型被小黑蛛“修饰”一下,后期的街头风带了点朋克和狂野,不羁和青春风格扑面而来。
至于其他三位,风衣侠猪猪侠和萝莉侠,篇幅所限就不可能详述了。反正就是被蜘蛛咬了一口变身;然后又失去了重要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风衣侠吐槽的那样,超英电影,还是动画片,塞这么一大堆人进来,可不“就得这么的简单粗暴”。
《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故事一点都不复杂,论及情节丰富程度可能只比前一阵子的《海王》稍微多上那么一点点。主角的年龄,以及成长和亲情的主题决定了这是一部类似于《蜘蛛侠:英雄归来》的青春片(话说蜘蛛侠起源电影好像只能是青春片……),其中的精神内涵无非就是少年在成长中遇到各种问题,最后终于在朋友和导师们的激励下迈出了关键一步,从而拯救了大家的故事。
作为一部分级为PG连13都没有的电影,血腥和黑暗程度比起我前几日看过的《自杀小队:严厉惩罚》……呃,好像没得比。
即便是比起前一阵子的《无敌破坏王2》告别的主题,以及互联网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在题材和深度上,这部超英动画也有所不及。
但是《平行宇宙》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在人物上,6个蜘蛛侠已经是一大亮点;而电影最大的杀手锏,则在于画面的非凡和华丽。
完全可以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一场流行文化的盛宴。还是那句话,六人六色,碰撞拼接出了强大的表现力和锐利的视听风格。
迈尔斯后面的是黑人文化和街头风;
彼得·帕克是传统美漫和正统蜘蛛侠电影的味道,这次有点衰,中年危机明显;
格温后面是一票的女英雄,不过更年轻;发型变换以及蜘蛛女装束更有一种从“小妞电影”蹦到“超杀女”的跳跃感;
风衣侠第一时间联想到雷蒙德·钱德勒;
笼统地说潘妮·帕克肯定来自日本二次元,不过即便是二次元新房昭之和京阿尼趣味也是迥然不同……潘妮帕克这次是四格漫画少女穿机甲,萌点多多啊;
猪猪侠……唐老鸭?甚至我觉得长得都有点像……
一部电影里看到坐着机甲的日漫美少女和美式硬汉侦探相当有奇幻性。而这种奇幻性不只是体现在人物上。也在场景中。
迈尔斯的家庭是中产阶级,学校是精英教育,涂鸦是街头艺术。而反派金并制造的对撞机十分的富有未来感。最后的各个宇宙喷薄而出,城市建筑漂浮在空中,地铁蜿蜒驶向远方,甚至让我想起了宫崎骏。而最终决战的场景简直是波普艺术的大杂烩,漫天的斑点和泡泡,似乎在偷学草间弥生。而片尾一堆蜘蛛侠相框挂在墙壁上,再明显不过是用了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我们会反复拿电影来类比文学。然而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文学不是混沌一团。同样是谋杀案,我们不会拿评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的标准去评价米兰·昆德拉的《告别圆舞曲》;但是放到电影里不知为何人们就变得高傲起来,尤其是对于动画电影,似乎天生优越,无论是真的还是假装,端的一副品味很高的样子。
文化精英,小清新深沉哀婉爱好者们可能会天然地排斥这部充满着流行文化和街头色彩,本质上不过是个毛孩子成长青春电影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但是我对这样的流行文化拼盘,略显浅薄的直白华丽和形式化相当受用。他正好诠释了动画电影的另一种表现途径,除却迪士尼的深入浅出和定格动画的寓言性和精细,还可以有多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