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完成作业?

思考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呈现给大家。

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只考虑输入、系统和输出的一种方式,而不必管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对于简单的系统来说,输入确定,则输出确定。

图片.png

而对复杂系统来说

图片.png

输出不光受输入的影响,系统自身和输出都会成为输入,从而影响最终的输出结果。对于大脑这个复杂系统来说,我们输入了知识,大脑内部会对知识产生更多的联结,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反应,这是系统对系统的输入。如果输出了,输出的结果还会对系统进行影响,所以我要写作,要分享,不光是输出一次,还要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快的输出,这样就会不断对系统进行输入,最终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可以做为下一次输入新知识后的系统输入。

二、复利思维

从《跃迁》中我们可以学到(1+0.01)的365次方是37.8(详见P162)

这个复利版式简单清晰,不明觉厉,看不出什么毛病,号称“硬励志”。

不过一年下去了,谁真的增长了37倍,谁又糟糕到只有上一年的0.03啊?为什么成长复利公式无效?

因为复利不是这么算的。

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次增长中去;
  • 不损失本金。

放到成长复利上,意味着:

  • 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习中去;
  • 不能忘记。

大部分人的学习都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

……

不过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

  1. 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
  2.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那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

放心去思考你的问题吧!记得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所以请大家珍惜课后作业吧。

三、习惯思维

习惯由触发点、惯常行为、奖赏三部分组成。把见到课后的作业当做触发点,完成作业发到群里作为惯常行为,老师和小伙伴的点赞作为奖赏,这就形成了习惯。这里不多说,可以参考下面我的读书笔记。

习惯的力量

当然如果你被老师点评了

图片.png

那更是意外的奖赏

我是如何完成<注意力和努力的关系>作业的

四、需要注意的两点

一是必要难度。挑战有要一定的难度,但是难度不要太大。这一点有点体会,我给儿子设计秩序感训练的时候,每天的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会增加一个,而且只增加一个,目前运行来看效果挺好,当然,数量多了以后,我将不在增加数量,而要求标准。但是训练的积极性就高起来了。必要难度,还要守住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之外的事,可以尝试,但是不要希望成功。

IMG_3363.JPG

二是单一目标。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无论从任务切换消耗能量,还是注意力分散的角度来说,只有专注才能高效和有效。

IMG_3364.JP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