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后的感想
每次座谈听局长讲话后都会有很多感慨。今天也是,简单整理如下:
1.读书和思考很重要。这是座谈即将结束时局长说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多次提到,要让学生能够边读书边思考。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老师身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心智发展的导师,更应如此。
局长在谈到读书工作时,用老牛吃草的形象比喻诠释了读书所需的“读、记、思、写”四个步骤,不但得到我们在座老师的一致认同,相信对他们自身的读书,指导学生读书,都会起到引领作用。由此我也反思自己读书,本就记不住,还缺乏局长这样的融会贯通能力,虽已年近半百,但是感觉自己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还好多。
2.学校管一段,家庭管一生。的确如此。试想,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问题还不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那些令人唏嘘的悲剧,追根溯源,又有多少与家庭能脱得了干系?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就已经关注到,家长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所以他那时候就已经提出要开展家长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校合作的观点。直至今天,我们的家校共育、家长教育仍在路上。但是我们相信,教育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在慢慢做慢慢改变家长思想意识的过程中,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期待的样子。
3.孩子可以不出息,不能不是人。局长讲这句话之前说了生活中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的例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所以我们以师者身份要关注学生的家庭,关注学生的心理,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由此我再次想起局长提到的几个年轻同事的事例。通过了各种考试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不会与人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恩,可以说在当今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生活在这个社会,情商不足是会影响到他的发展的,也是需要赶快“充值”的。
4.教师的三重境界:演员、导演、导师。我的理解是:演员——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为学生做出榜样,提供实践路径。这样的老师无疑是责任心极强的,他们希望学生少走弯路。实际呢,有时候可能因为没有经历过“摔打”,导致学生在遇到沟坎时不知道怎么通过。导演——这样的老师退居幕后,把舞台让给学生,所谓“懒”老师往往培养出好学生,指的就是这样的老师。“导演”会给孩子们“说戏”后即放手去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导师——这是我们的理想,做学生的精神导师。局长谈到这里时我想到了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和他的那群学生,能够成为学生一生念念不忘的人,是师者之成功所在!
5.用生态学思路抓教育。前阵子看朱永新老师的新作《未来学校》时就曾想,未来社会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将会代替人类去完成很多工作。那么,作为机器人的生产者的人类,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拥有更多优势?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也许我的理解很浅显,人工智能所不能的,恰是人类的价值体现之处。那些只需记忆、模仿、机械操作的工作无需人类劳神,而需要思考、创造、辨析的东西则是人类的优势所在!所以,教育人要明确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构成,哪些可以为教育所用,哪些是与教育相互依存的,哪些是可能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心中有数,才能心中有树(发展规划),进而才能心中有人。
6.关于教与玩的关系。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改变评价方式,改变我们已有的思维定势,这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要面对的课题。
诚如局长所说,教育是个慢功夫。所以它快不得,也急不得。那就让我们以“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努力做好,慢慢欣赏,用心感受……